展与生活实际的关照。 (2)课程目标理念: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本追求。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3)过程理念: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原则。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这实际上是提示我们,新课程标准试图在课程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都要突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的独立思考与积极体验,以内在促进而不是外加强加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品德自主、健康发展。
三、本节课我坚持的基本理念主要有:
1、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引导生活。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同时,人的思想品德又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个体生活和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初中阶段是人生的特殊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教材要尊重、关注、反映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帮助青春期的学生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解决冲突与矛盾;另一方面,要从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个人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全球生活),引导他们把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联系起来,引领他们感悟生命的意义,学会过道德的、有意义的生活,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为他们终身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2、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在目前社会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纷繁复杂的背景下,要不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我们认为应明确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是振兴民族、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热情但缺乏理智,他们追求真善美,但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不强,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应引导他们自主地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而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可以\的道德相对主义盛行。但是这种引导,决不是采用过去的\教条式\的强加灌输,而是建立在对学生个体需求的了解,引导他们进行内化的基础上;不是只仅仅重视道德知识的系统传授和行为习惯的训练,更要重视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敏感性、道德思维、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决策与践行能力。
3、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培养道德主体。 品德教育不是禁锢人、束缚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美德\的容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初中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品德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还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提供条件,创设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教材的心理学基础,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把过去教材以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调查、访谈、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作、社会实践为主,积极倡导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感悟,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他们内心对真善美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积极主动地以自己为认知对象,以自己的生活、以身边的环境为课堂,去正视人生、体验人生、探索人生,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进行道德修养、有效调控自己的行为等方面的能力。教材主题的选择、教材内容的编排、呈现方式等,为学生的探究、交流、活动、实践留有足够的空间,注重加强实践活动的环节,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4、整合的品德教育观。 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丰盈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要实现这个目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需要把学校、家庭、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使三者形成网络,产生合力,这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合。即使在学校,也不仅仅只是品德课程这一渠道,要打破各科目界线森严的局面,要处理好品德教材与其它各科教材的关系,这是思想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整合。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是课程内容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整合。在品德课程中,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一整体,倡导师生的互动、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这是教学情景之中师生认识、情感的整合。在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中,不是人为地割裂品德的结构,也不是把品德结构看成是静态的,而是使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培养与学习融于一体,这是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结构中的内在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