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浪漫主义文论
一、德国浪漫派
弗·施勒格尔:《浪漫派风格——施勒格尔批评文集》,李伯杰译,
华夏出版社,2005。
精神就是自然哲学。
浪漫诗是渐进的总汇诗。它的使命不仅是要把诗的所有被割裂开的题材重新统一起来,使诗同哲学和修辞学产生接触。它想要、并且也应当把诗和散文、天赋和批评、艺术诗和自然诗时而混合在一起,时而融合起来,使诗变得生气盎然、热爱交际,赋予生活和社会以诗意,把机智变成诗,用一切种类的纯正的教育养料来充实和满足艺术的形式,通过幽默的震荡在赋予艺术的形式以活力。它包括了凡是有诗意的一切,最大的大到把许多其他体系囊括在自身中的那个艺术体系,小到吟唱着歌谣的孩童哼进质朴的歌曲里的叹息和亲吻。它可以消失在呗描述的对象中,这样一来便使得人们相信,自己正在刻画形形色色的诗意的个体,这个行为乃是他们的全部作为。但是现在还没有一个形式是用来完整地表达作者的精神的,所以有些艺术家本来只是想写一部小说,而写出来或许正是他自己。只有浪漫诗能够替史诗充当一面映照周围整个世界的镜子,一幅时代的画卷。也只有它最能够在被表现者和表现者之间、不受任何现实的和理想的兴趣的约束,乘着诗意反思的翅膀翱翔在二者之间,并且持续不断地使这个反思成倍增长,就像在一排无穷无尽的镜子里那样对这个反思进行复制。浪漫诗有能力达到最高和最全面的文化教养,并且不只是由内向外,而且也是由外向内。它所采用的方法,是替每一个在浪漫诗的作品中都应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把其各个部分以类似的方式组织起来;这样一来,浪漫诗便有望获得一个无限增长着的典范性。??浪漫诗风正出于生成之中;的确,永远只在变化生成,永远不会完结,这正是浪漫诗的真正本质。71
告诉一个哲人,要他献身于优美;这句话的含义就是:给你自己创造反讽,把你造就为有文化教养的人。
人、即充溢着人性的人,与无限的每一种关系都是宗教。
我认为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是宗教:即当人们像神一样地思维、吟唱和生活时,当人们心中只有神的时候;当虔敬和热忱的灵气倾注在我们的存在上的时候;当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为了责任,而是出于爱心的时候,也就是仅仅是因为人们想做此事而已的时候,以及人们之所以做一件事,仅仅是上帝说要做这件事,即我们心中的上帝,仅此而已;只有这一天来到之时,才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
每一首诗都应当真正是浪漫的,每一首诗都应当是广义上的教喻的,教喻一词正描述了追求深层、无限意义的那个倾向。其实我们无处不提出这个要求,只不过没有用这个名称罢了。甚至在如话剧等极其通俗的题材中,我们也在要求反讽。我们的要求是,一切事件和人,简言之,生活的全部游戏的确被作为游戏来看待,并以这样的形式向我们展现生活的面貌。对于我们来说,这一点是最本质的,此外还有什么不包括在其中?——我们所要遵循的,只是整体的意义。凡是分别对我们的感官、心灵、头脑施以刺激,分别使之感动和愉悦,分别调动他们的,我们觉得都是在我们把自己向着整体提升的一刹那间,呈现给我们以观照整体的符号、媒介。
诺瓦利斯:《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林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7版。
诗人和教士起初是合一的,只是后来的时代才把他们分开了。真正的诗人始终是教士,一如真正的教士始终是诗人。难道未来不应该重新恢复事物从前的状况吗?
对于懦弱的人,现实感才是最强烈和最高的感觉。他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高。 普遍精神的消隐就是死亡。 诗性的国家才是真实而完美的国家。
一个富有精神的国家大概原本是诗性的——精神越丰富,国内的精神交往越亲密,这个国家就越接近诗性的国家——每个国民就会因为爱这个美丽而伟大的个体,所以更乐意限制自己的要求,付出必要的牺牲,国家对此的需要也就会越来越少——国家的精神就会越来越趋近一个模范的个人的精神——他只宣布了一条唯一而永久的法律:你要尽可能善良并富有诗性。
诗的感觉颇近于神秘主义的感觉。这种感觉乃是针对那种奇特的、个人的、未知的、神秘的、需要敞开的、必要而偶然的事体。它表现不可表现的。它窥见不可见的,感觉到不可感觉的??
世界必须浪漫化。这样人们会重新发现本真的意义。浪漫化无非是一种质的强化。在这个活动中,低级的自我与一种更完善的自我同一化了。好像我们自身就是这样一种质的乘方。这个活动还完全不为人所知。当我给卑贱物一种崇高的意义,给寻常物一副神秘的模样,给已知物以未知物的庄重,给有限物一种无限的表象,我就将它们浪漫化了。—对于更崇高的物、未知物、神秘物、无限物,方法则相反—它们将通过对应的联系被开方—
于是它们获得了寻常的表达。此即浪漫哲学。
诗不啻是哲学的英雄。哲学将诗提升为原理。哲学教我们认识诗的价值。哲学是诗的理论。哲学告诉我们诗是什么:诗是一和一切。
我们心中有一种对诗的特殊感觉——一种诗的情绪。诗是绝对个人的,因此是不可描述、不可定义的。谁不能直接知晓并感觉到诗是什么,就无法向他传授诗的概念。诗就是诗。诗与言说(话语)艺术有着天壤之别。
一部小说必须纯粹是诗。诗如哲学,是一种和谐的心境,在这种心境里,一切变得更加美丽,每个事物找到了自己适宜的外观,找到了自己恰当的陪伴和环境。在一部真正的诗集里,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却又那么神奇——人们相信,一切只能是这样,仿佛至今人们只在世上睡了一觉——对世界的贴切感觉现在才苏醒。一切回忆和预感仿佛都出自这个源头。还有那种时刻,人们沉溺于幻想——零零星星的时辰,那时人们仿佛停驻于自己所观照的一切对象之中,而且感觉到对一种和谐的总和有种种无限的、同时的、捉摸不透的感受。
真正的童话必须同时是预言的呈示——绝对必然的呈示。真正的童话诗人是未来之先知。
除非在泛神论的意义上上帝才显得完整,除非在泛神论中上帝才无所不在,才在每个单独的事物之中。因此对“大我”而言,普通的“我”和普通的“你”只不过是补充。“我们”绝不是“我”。但“我们”能够并应该成为“我”。“我们”是成为“我”之萌芽。我们应该将一切化为一个“你”——第二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我们自己提升为“大我”,此“大我”同时是一和一切。
二、英国浪漫派 雪莱
《为诗辩护》(1821)
“诗人是那些想像并表达这种不可摧毁的秩序的人,他们创造了语言、音乐、舞蹈、建筑、雕塑以及绘画,他们是法律的制定者、文明社会的建立者、生活艺术的发明者。他们也是导师,对怪力乱神的彼岸只有一知半解的宗教因他的引导而走近美和真。可以说,所有的宗教原初都是寓言或可以当做寓言,像两面神那样,既有真的一面,也有假的一面。在世界早期的那些时代和民族环境之下,诗人被称为立法者或预言家,诗人在本质上是此二者的合一。因为他不仅紧紧盯着现在,找出现时事物应当遵循的法则,而且还从现在看到未来。他的思想是开花结果之前的萌芽。但这并不是说,诗人真的就是常说的那种预言家;他们所能
预言的只是事件的精神,而不是形式。不能把诗看做预言的属性,而应该把预言看做诗的属性,否则就是迷信妄谵。诗人融入永恒、无限,最后归入太一;在诗人的概念里,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数字。”
诗与推理不同,推理是一种意志可以决定的力量。但是不能说“我要写一首诗”。连最伟大的诗人也不能说这样的话,因为在创作时,心灵就像渐渐熄灭的炭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如骤然来风,会吹起瞬间的光亮。这一力量发自内部,就像花的颜色,在生长中褪色变化。我们本性中的意识部分既不能预言它的到来,也不能预言它的离去。??
诗是对最快乐和最善良心灵的最美好和最快乐时刻的记录。我们能感觉到思想和感情的飘忽而来,有时与人物或地点有联系,有时仅仅与自己的心境有关,但总是不宣而来,无语而去;然而留给我们无法言表的崇高和喜悦的感觉。因此,哪怕它们留下的是渴望和懊悔,其中也会有快乐,因为快乐是诗的对象的本质。诗的感觉仿佛是更为神圣的穿透我们自己的本质,但是它的脚步就像掠过海面的轻风,被随后静寂下来的海水抹平,仅只在沙滩上留下褶皱的波纹。这都是存在的景观,只有凭借最灵敏的悟性和最博大的想像,才能体验到这样的存在。由此产生的心灵境界,与任何卑下的欲望都是水火不容的。美德、爱情、爱国精神以及友谊等情感在本质上都与这样的情怀相关联。只要保持着这样的情怀,自我就仍然是宇宙的一个原子。诗人不仅因其无与伦比的精微构造而适合进行这样的体验,而且能用天国的色彩使他创造的一切更加灿烂。对场景或激情进行再现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笔触都将拨动陶醉的心弦,激活曾经体验过这种情感的人们已经埋葬了的沉睡而冰冷的过去。因此,诗使世界仁最善最美的一切不朽,它捕捉住人生中那些出没无常、转瞬即逝的幻影,用语言或形式把它们遮罩起来,把它们送往人类中间,给那些与它们的姐妹们居处一起的人们带去喜讯,他们所以留在那里,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洞穴没有向万物的宇宙敞开。诗使神性得以再度光临人身。诗使一切变得美丽。诗使最美的东西愈见其美,给破败的容色增添美丽,它撮合狂喜和恐怖、悲哀和快乐、永恒和无常,它把所有不可调和的东西驯服并统一在它那轻柔的扼架之下。诗改变它所触及的一切,在它的熠熠光华里,一种奇妙的感应把所有的形式都变成了诗性的化身,它那神奇的点金术把生命的死亡河谷中流淌出来的毒液点化成可饮的金汁。它撕去世界的陈旧面纱,裸露出甜睡中的美,那才是世界万象的精神。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1800)
这些诗(《抒情歌谣集》)的主要目的是选取普通生活中的事件和情境并且尽量用经过选择的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加以讲述或描绘,与此同时,给它们以一种想像的光华,使平凡
的事物在心灵中呈现出不平凡的一面。然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事物和情境之中真正地而非虚饰地觅寻人类天性的根本法则,觅寻我们在心情振奋之时进行观念联想的那种方式,使事件和情境更有意义。这些诗一般都选取了卑微的乡村生活,因为这种生活为心灵的基本激情的成熟提供了更好的上壤,因为这里约束较少,说话更直截了当;因为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之中,我们的基本感情更加朴实,结果就可能更准确地观照,更有力地交流;因为乡村生活和劳作方式萌生出最基本的情感特征,更容易理解、更持久;最后因为在那种状态之中,人的激情与美丽恒久的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这些诗还采用厂乡村人的语言(当然剔除了可能是这种语言的真正缺陷,去掉了所有必然会引起反感或厌恶的东西),因为这里的人们旦夕交流着最美好的东西,由此产生了最新鲜原初的语言,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卑微,交往圈子单一而狭窄,所以很少受到功利社会的影响,他们以简单而质朴的词语表达感情和思想。这种语言显然比诗人们常用的那种语言吏具持久性,更富哲理性,因为它发自不断重复的经验和一再重现的情感。那些诗人以为离人们的共同情感越远,自己和自己的艺术就越光彩。他沉湎于任性乖张的表达习惯,以满足自己创造的那些反复无常的趣味和欲望。我们可能以为伟大的诗人都拥有这种极高的察赋,但是这种能力提示给他的语言无疑在生动性和真实性上都远远逊色于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因为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出自激情的实际压力,而那些诗人们心中创造的或自以为创造了的东西只是这种激情的影子。我们尽[能费尽词藻赞美诗人的特征,但他对激情的描绘和模仿显然颇为机械刻板,相比之下,对那些真实可感的行动和痛苦的描写就显得有力和自如。诗人应当期望自己的情感贴近自己所描绘的人物的情感,甚至暂时进入幻境,使自己的情感与人物的情感浑然不分;而他对语言的改动完全是为了一个特殊日的,那就是子人以快乐。因此,诗人会依赖前面说过的那种选择原则,以此清除激情中使人痛苦和不快的东西。诗人觉得无需打扮或拔高自然,他越是恪守这一原则,越发相信来自幻想或想像的词语无法与发自现实和真实的词语相媲美。
诗的对象是真理,不是个别和局部的真理,而是一般和普遍的真理。这种真理不需要外部的验证,而是由激情活生生地带入心灵。真理自我验证,它把力量和信心授予它得到力量和信心的法庭。诗是人和自然的形象。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在追求忠实性及其有用性时遇到的障碍远远大于诗人在领会他的艺术尊严时遇到的困难。诗人仅只受一种限制,那就是必须给人以直接的快感,这个人期待着从诗人那里得到快感。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不是一个律师、一个医生、一个海员、一个天文学家或一个自然哲学家。除了这一种限制之外,诗人和事物的形象之间再没有任何隔膜。但是在事物形象与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之间,却有成百上千的障碍。
柯勒律治
天才的首要价值,以及天才的最清楚明白的表现形式,就是把熟悉的事物以这种方式再现出来,在别人的心里唤起一种与他们有关的类似感觉,以及那种总是伴随精神和肉体的康复而来的清新感觉。那么,我认为这种想像要么是第一性的,要么是第二性的。第一性的想像,我认为是一切人类知觉的生命力和主要动力,是无限的“我在”中永恒的创造活动在有限的心灵里的重复。第二性的想像,我认为是第一性想像的回声,与自觉的意志共存;但它在动力作用上仍与第一性想像属于同一类,不同点仅在它发挥作用的程度和它运作的方式上。它溶解、扩散、消耗,为的是重新创造;或者,当这·过程行不通时,它无论如何也要努力将对象理想化和统一北。它的本质是充满生机的,即使它所有的对象(作为物体)本质都是固定的、死的。
在华兹华斯先生和我做邻居的第一年当中,我们的谈话经常转到诗的两个基本点之上:那种通过忠实地坚守着自然的真实而激起读者同情的力量;和那种通过想象力的变更事物的色彩而赋予事物新奇趣味的力量。光与影的偶然结合、月光与霞辉漫射在一个人们已知的、熟悉的风景上所产生的意想不到的魅力,似乎表示了结合二者的实际可能性。??《抒情歌谣集》的计划就是由这种想法产生的;我们商量好了,在这个计划中,我的努力方向将是写超自然的、或至少是浪漫的人物和性格;然而却为了从我们内在的天性中转移给他们一种人的情趣和一种貌似真实的样子,足以为这些想象的影子获得那种产生诗的忠诚的甘愿暂停不相信。相反地,华兹华斯先生给他自己提出的目标是:给日常事物以新奇的魅力,通过唤起人对习惯的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他去观察眼前世界的美丽和惊人的事物,以激起一种类似超自然的感觉;世界本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可是由于太熟悉和自私的牵挂的翳蔽,我们视若无睹、听若阅闻,虽有心灵,却对它既不感觉,也不理解。
(一首诗的)最终定义可以这样来表述:诗是一种创作类型,与科学著作不同,它的直接目标是快感,不是真理;与所有(以此为共同目标的)其他创作类型不同,诗的特点在于向自身提供源自整体的快感,同时又与源自各个组成部分的独特满足相协调。
三、法国浪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