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运用PPT课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高效性和便捷性,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教育领域,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中也有较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时间不长,很多中小学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多媒体技术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功能并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因此,从学生角度讨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存在哪些优势,意在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多媒体技术存在的意义,从而反思是否还能够挖掘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更多教育功能。
1 多媒体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使用状况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媒体主要还是传统的媒体,所谓的多媒体教学也仅仅停留在现代教学媒体的初级阶段:视觉媒体。在课堂上使用最多的也就是PPT课件、投影等,听觉媒体和视听觉媒体很少走进课堂,只在像校园广播、爱国教育等全校性活动中有所运用;交互媒体的应用则更少。后文中的多媒体系指PPT课件、投影仪等视觉媒体。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仅处于初级阶段:把原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搬到PPT、投影仪上,多媒体成了黑板的延续。更为严重的是,大多数教师也只从教师的视角来看待多媒体的技术优势,较少从学生的视角来运用多媒体的技术优势。
2 学生视角的多媒体技术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PPT作为呈现信息的媒介,教师通常用PPT来呈现教学内容,但不同形式信息的呈现方法不同,这些呈现方式设计得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就成了教学成败的关键。 2.1 文字信息的呈现
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很多教师在PPT文本中添加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但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细节、趣事成分。以为这样做的实际效果能有效地促进学习,然而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对此予以否定[1]。
给枯燥的文本添加有趣但无关的细节,并不会改善学生的学习。研究发现,阅读了没有诱惑细节文章的学生,实际上比阅读有诱惑性细节的学生能回忆更多的重要信息。虽然细节本身能够被很好地回忆出来。显然,诱惑性细节分散了读者对重要信息的注意。而且增加诱惑性细节对学生的回忆和迁移都有害[1]。所以,就PPT的使用而言,教师要慎重添加华丽的背景和无关的文字材料,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PPT的制作应该简洁、突出重点。 其次,在设计文字文本的时候,要注意普鲁斯特效应[2]。也就是说,对于描述物质颜色的词汇,这个词汇的字体颜色应该和要描述的颜色一致,这样学习者最容易记住,认知负担最小。比如说,在描述氯气的颜色时,“黄绿色”词的颜色就应该用黄绿色。 2.2 图片的使用[1]
在PPT的运用中,图片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是单纯为了取
悦学生而与教学内容没有联系的图片,则最好不用。在多数情况下,要使用与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图片,而且图片的运用也有讲究。 一是用什么图片:是用真实的还是突出关键特征的线条画?现代科技发达,获取真实的图片不是难题。很多教师喜欢使用一些事物图片,认为这样更真实,效果更好,但是这种直觉的认识并不被研究证实。突出事物关键特征的图片,有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原电池时,给出一个原电池的原理示意图比给一个真实的电池有更好的效果。
二是图片与说明图片的文字的匹配问题,文字和图片是以2种不同的形式说明同一种信息。心理学的双编码理论认为,同一种信息以2种不同形式编码,其记忆效果会更好。心理学的研究还证实,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同一时刻能够加工的信息也是有限的。如果呈现给学生的信息超过了他们的工作记忆容量,学生就不能对信息进行很好的加工,这会给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因而信息的双编码要实现其优势效应,还要注意文字与图片的匹配,让学生在加工这类信息时不至于认知负担过重。将文字与图片整合在一起比图片与文字分开,能够让学生记住更多的信息。
三是不同类型图片的使用。根据图片的用途,可分为4种:(1)装饰性图片,旨在取悦学生;(2)表征性图片;(3)组织性图片,描述各成分间的关系,如用线条画的形式将原电池的各个组成部分画出并标明;(4)解释性图片,解释某个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如电
解池工作原理的图片。
装饰性的和表征性的图片不能为学生建立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提供帮助,难以促进学习;组织性的和解释性的图片则有助于学生理解系统各部分间的关系,因而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讲,前2种图片不能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内部的联系,而后2种则具有这种特征。建立知识内部的联系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被现代心理学认为是学生学习的核心。 2.3 符号标志的使用
符号标志技术是指突出文本的内容或结构而没有增加文本内容的写作技术。像下划线、黑体、有色字、居中等都属于符号标志。符号标志虽然不增加具体内容,却可以使材料的关键信息更加清晰。
2.4 问题的添加[1]
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前提条件之一,在PPT中添加问题是引起注意的好办法。研究表明,学生对问题提及过的内容的学习成绩要好。
问题在前与问题在后的学习效果是不同的。问题在前,学生容易只学习与问题有关的内容,对于与问题无关的内容容易忽视,而且也不大可能在所学内容之间建立内在联系。问题在材料之后提出,不仅有助于对与问题有关内容的学习,而且对与问题无关内容的学习也有促进作用。所以,问题最好放在内容之后。 问题有不同类型。研究人员根据问题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区
别了2类不同的问题:一类是针对学习内容具体事实而提出的问题,学生记住了教科书中的具体事实,就可以正确回答,这类问题叫作机械问题;另一类是针对教科书中的概念、原理观点之间的联系而提出的问题,学生需要在理解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回答,这类问题被称为有意义问题。课堂教学更需要的是有意义问题。
2.5 动画的运用
在使用多媒体时,经常会用到动画。在做PPT或FLASH课件时,用得最多的动画有2种:一是文本框出现时添加的动画效果,二是表示某些物理、化学过程的动画。第一类动画和教学内容无关,这些无关信息充斥课堂,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所以这类动画应删繁就简。第二类动画可以生动地表现一些微观、抽象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过程,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所以这类动画要做得客观、形象。比如说在讲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时,就可以做它工作原理的动画,表现出阴阳极的变化及电子、阴阳离子的移动,这比抽象的讲解和静止的图片更利于促进学生理解。
2.6 课堂容量
很多教师在开始运用多媒体教学后,发现教学负担减少,课堂的信息量增大了。但是过一段时间后,他们抱怨,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认知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表明,人在一定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当这个信息量超过一定的阀值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