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VIP专享]专题8:生物多样性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专题 8:生物多样性

课程专家:朱正威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特级教师 参与成员:薛 红 北京市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高级教师

李晓辉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特级教师

主 持 人:李晓辉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特级教师

第1学时

李晓辉:

今天到场的嘉宾有两位,一位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朱正威老师,另外一位是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生物教研主任薛红老师。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一共两课时,主要想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有哪些?解决的是要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生物多样性这个主题的教学价值有哪些?包括知识的、技能和能力的,以及情感态度的,以及相应的单元教学目标有哪些; 第三,探讨一下生物多样性这一部分的主题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下面我们进行分别研讨。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谈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我们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生物课程标准中关于这一块的内容是哪些。

两大块内容,第一块是生物多样性,尝试根据生物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概述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概述无脊椎动物类群如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概述脊椎动物类群如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关注我国特有的珍惜动植物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第二块主题是生命的起源很生物的进化,描述生命起源过程,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得基本观点。老师们可以看出,课标对整个这一块的内容要求还是非常多的,大家要形成一个总体认识。首先我们请朱正威老师,因为朱正威老师也是生物新课标制定组的成员,为我们从课标制定的角度跟我们分析一下,这一部分内容选择的依据和考虑是什么。

朱正威:

这部分内容比较多,从整个课标体系的安排上来看,包括了四大主题。前面来看,突出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讲了绿色植物基本的生命活动和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意义,第二个标题就是生物圈中的人,接下来讲的是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包括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以及这些多样性是如何来的,都很难纳入到前面的主题当中,因此从内容的全面性来讲就必须要有这一块内容。当然在不同版本的教材里,不一定会专门安排这样一个主题,它也可以插到别的地方去讲,就看各个编委的想法了。就这个安排来讲,也已经是选了又选,因为受到初中课时安排的限制,初一是三课时,初二是两课时,就只有这两年,而不是初中三年都有生物学课,而且就落实的具体情况,有些地区都没有在初一开够三课时,仍旧是开的两课时,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很难落实到位。所以,就这么一点课时需要学习那么多内容,用来提高一个初中生的基本的生物学素养,时间是很紧张的,内容也是比较多的,但已经省略了不少东西了。尤其是分类学当中生物系同学已经大大简化了,关于病毒和细菌都是用的描述,真菌也用的是描述,要求也已经很低了,只是了解的层次,在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这些地方运用的是概述,这是有讲究的,很显然对于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要求的就稍微要深一点,但是就是这样,大家从课标来看也会觉得有些不满意,比如,蕨类、藻类、种子植物,也没有标明种子植物里还要分为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这些也都不涉及了。无脊椎动物就更是这样了,无脊椎动物有更多的门类,就剩了个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分为五大纲,只剩下鱼类、鸟类、哺乳类等。有两个东西是不能省的,最终还是要让学生明白分类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课标中用了一个尝试,试试看,也并没有要求掌握得特别清楚,然后生物的多样性里面,还包含我们国家一些东西的情况,就是这样,这里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家都可能会碰上,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都不知道什么是生物多样性,怎么能够说明呢。老师们拿到课标可能会感到有许多的不足,因此我们还是要从知识的目标来讲,这个部分的知识价值应该是不同类群的生物的主要特征有一定的了解,最终要形成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基本认识,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认识,再有一个就是和接下来要讲的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联系起来。多样性也是生物进化形成的,尤其是当下主流的大进化思想,所以把这两块内容放到一起来。从能力上来讲,这里涉及到很多能力,涉及到描述或者概述不同类群和人类的关系,这里首先是观察和描述的能力的培养,另外就是贯穿在里面的,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物种进行分类,这就是分类法方面的能力要求,有这么多东西了解,不可能很全面,所以还有一个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来看是有很突出的要求,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界的思想,还要理解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后面提到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这就是我们要求的进化思想。前面讲到的各种生物类群也是进化而来的,所以有这种联系在,就把这两块内容放到一起了。所以从教学的价值这个角度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也是必须要学习的内容,我个人感觉课标要求得还不够,内容还是不够。

薛 红:

我特别认同朱老师所说的关于生物多样性理解的方面,决不能局限在物种多样性这一个层面上,比如我知道现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很多种生物,实际上它的含义有三层:第一,物种多样性,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第二,遗传的多样性,第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但是,我们是不能就在这一章介绍这块内容,我们在遗传变异的教学当中,已经就涉及到遗传物质的多样性,我们应该在这个内容的讲解中就渗透这种思想。我们学习生物生态环境的时候就涉及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在那一章的学习当中也应该把这一块的内容渗透进去。

朱正威:

还有些地方,课标前后是需要连起来看的,比如说脊椎动物类群,刚刚说到了鱼类、鸟类、哺乳类,没有讲两栖类和爬行类,这个在动物的生殖发育这个地方是由两栖类的,讲到了蛙的生殖方式,实际上这也不能说课标完全丢了它,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相互找补一下,我们在学生殖发育的时候已经学过两栖类了。爬行类大家很关注一点关于生物进化的内容就涉及到恐龙了,这是大家很感兴趣的。比如说在无脊椎动物里面就只提到了节肢动物、环节动物,但在保护生态里就提到很多其他类别的无脊椎动物,比如说海洋里面要保护珊瑚礁,一提到珊瑚礁就涉及到腔肠动物了。我们在动物多样性这个地方集中选择了一些材料来讲,其实在别的章节里也要渗透进去。

李晓辉:

听了刚才两位老师的分析,我也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整个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生物系统学、分类学这一部分我们的教材和课标的内容的量确实是很少的,比如相对于港台的教材、美国的教材来讲,量是很少的,这可能就是一个缺憾,我们现在的教材比较强调对生物共性特征的认识,但这种共性特征的认识,应该是基于个性的感性的基础之上的,这可能跟我国整个的基础教育比较注重理,因为共性的东西抓得很多,比如五大类生物的特征是分得很清楚的,病毒、细菌、真菌、植物、动物这是一定要区分开的,再往下,比如到了植物的程度,只提了到门的程度,到无脊椎动物也只是到了门,脊椎动物是到了纲,所以从这个程度上讲,没有太多的感性的东西,但是另一个特别强化的分类的思想和分类的方法,是强化得非常到位的,可以形成一个总体的认识,我想可能这个主要还是限于课时总量的限制。

对于这部分的内容,正如刚才朱老师介绍的,课标组已经是精而又简了,所以这一部分教学我们还是建议一定要做得非常到位,不能再简略了。其实各版本教材对于这一块内容还是有所扩展的,比如说植物,通常把苔藓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都加上去了。综合前面两位老师的分析,我们明确一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第一部分生物的多样性,在知识目标方面,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概述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概述无脊椎动物类群如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概述脊椎动物类群如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第二部分内容,生物的进化,知识的目标,描述生命起源过程,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能力的目标有两项,一项尝试根据一定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第二是在活动中发展观察、调查等综合能力。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课标提到三项,关注我国特有的珍惜动植物,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念。这些作为基本的要求,是我们在教学当中应该努力要去达到的,可以作为大家的一个参考。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话题,这部分内容我们已经谈到,内容本身已经非常经典了,那么我们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能够把这部分内容真正把握到位。为什么谈教学的策略呢,因为这一部分内容和其他内容还不太一样,比如生物的系统学这一块更多的系统分类的观点和方法以及感性的认识,而生物的进化这块又是理论性特别强的内容,所以,对于这样的内容我们从整体的教学策略上怎样来进行考虑,我们先做一个单元分析,请朱老师先谈一谈。

朱正威:

第一,从教学策略上,因为课标基本涉及的都是描述、概述这样的知识要求,因此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不能干讲,不论是细菌、真菌、动物、植物,总要看得到那些东西,这就强调直观性的要求,如果看不到实物,看标本也行,在没有看模型也行,图片也行。

第二,比较的方法、归纳的方法在教学策略重要注意,因为实际上可能存在着什么事病毒什么是细菌的问题,那就进行比较,细菌和真菌有什么差别也需要比较,再比如藻类和蕨类也需要进行比较,再比如脊椎动物的五个类群,课标中提到了三个纲,那么这三个纲到底差别在哪儿呢,通过一种比较的方法,归纳出每一个类群的特点。第三,课标中还要求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既然是尝试,就是要做的,不论是何种形式来实践,这就涉及到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进行生物分类,真的去分一分,学会分,这就是可以设计学生活动的地方。第四,讲珍惜动植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都涉及到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收集,学会加以整理,至于说和当地的环境条件及生物情况结合起来,应该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可以和社会相联系起来,各地情况还不一样,比如四川可以讲保护大熊猫,滨海可以讲近海生物鱼类等资源。这些都是教学策略上可以注意的问题。至于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这一部分和前面的教学策略就不太一样,因为这涉及到一些基本的事实,还要形成一个观点,这就要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分析的、整理的这样一种能力,而且无论是哪一本教科书它都不可能讲很多,因为只有这样一点课时,但是要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形成观点这个要求

提得就很高,怎么形成呢,这就在两块内容的教学方法上需要有所区别。这里面还有认识生命起源的过程,生命起源的问题更是一个各家说法不一,到现在也都存在好几种学说的问题。所以,这两块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会不一样,生物的进化更注重理性的思维,前面一部分生物多样性更注重形象的展示。

薛 红:

听了朱老师的分析非常受益。那么,对于教学内容来讲,尽管我们的教材已经少了、精了,但这部分的内容所占的篇幅也是非常大的。据我了解,老师们通常要讲一个半月,甚至有的老师慢的要讲两个月,才能把这一章彻底结束,这个量是非常大的。如果每个老师都按照课标的要求认认真真地去做,那么这个工作量是很大的,而且老师会非常辛苦,所以从教学角度来说,应该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刚才朱老师也说了,首先生物的各类群,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就要提供大量的直观的资料,不管是图片、视频还是文字,如果一个老师要把所有的各大门类都找全了,是不太现实的,如果要是找全了,也得多少年之后的积累,可能还过时了,那如果是集体的力量,群策群力,大家分工,每个人负责一部分内容的收集整理。当然在这个分工之前首先有一个认识的要求,教师对这一章的把握,我们要讲到什么程度,哪些可舍,哪些可要,刚刚李老师也提到,各大门类,各个主要群体的特征,这是按照课标要求必须掌握的,再一个,对于植物来讲扩展到纲,对于无脊椎动物,我们了解到门即可,到脊椎动物各个纲中找到一种特别有代表性的物种进行讲解,让学生进行比较,就可以了,所以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有一个重点知识的确定,核心知识、核心概念的把握,这是我认为在集体备课中应该首先做的事情。在做了这些重难点的分析之后,再进行资料的获取,然后再展示给学生。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对于初中的多数地方来说,是没有生物中考的,所以有可能会出现生物学不被重视的情况,那么这就要求我们的生物学教师站好课堂45分钟这班岗,怎么用这个有限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论是找素材,还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是对学生有一定挑战的,学生一定要能够跳起来够得着,这样的话,学生学起来不会特别困难,也爱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部分内容事实性知识较多,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起来,设计什么样的活动,让学生都被调动起来,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学习起来是不累的,所谓不累的,就是不用死记硬背的,而是饶有兴趣地参与,并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所以,对于这一章的设计,老师们是要花一些心思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朱正威:

补充两点,我们说课标对这一块内容的要求省略了很多东西,但是有些内容还是不能省的,比如说系统进化树,这一内容根本没有提到,那么系统计划就没法讲,比如说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都在什么位置,也都没有涉及,其他地方也有类似问题,比如无脊椎动物等的起源。所以,这样来看,可能还要全局地来考虑,进化树在这个地方要有适当的关照。还有一点,从我们的实验室建设来看,有一点现代化倾向,大家都希望现代化仪器,但是,基本的动植物标本的保存和陈列是不能放弃的。所以传统实验室里面的标本室还应该发展丰富。

李晓辉:

所以呢,整体的单元教学策略还是跟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的关系非常密切的。刚才听了朱老师和薛老师的分析,我也特别受启发,大家可能经常会从一些教学理论的书上看到一些教学策略,但是这些策略通常是针对特定内容而产生的,并不是对于所有的内容都通用。那我们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策略从整体上来讲,就可以从直观、比较、活动、收集信息、关注现实生活等这些方面来进行把握是非常有效的。这是整体上的把握,但为了教学更有效率,我们从具体的课堂设计的角度来探讨教学策略的把握,请薛老师结合一节课谈一谈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何来进行。 薛 红:

我结合的这节课是北京市?学校的吴老师上的“生物进化”这节课。生物进化一直是咱们教学的重点知识、核心知识,让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理论的落脚点,每一个老师都非常重视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按常规教学法来说,很多老师一般都是从达尔文所做的科学研究工作入手,提出一系列问题,比如说,达尔文都做了哪些工作产生了对神创论的怀疑,最后他提出了质疑,他的推论是什么,进而引出了自然选择学说,再让学生运用自然选择学说去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比如说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始祖马怎样进化成现在的马等等,通常的课堂教学是采用这样的常规课程安排。但吴老师则是选用了一个个案,独辟蹊径,相当于是一个自主的探究学习的模式,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她的教学策略。首先,吴老师出示了两张图片,一张图片是非洲象,另一张是非洲象的祖先叫维利象,但是学生并不认识,这时候老师让学生对这两张图片中的生物以及生活环境进行比较观察,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发现,两者形态、结构有巨大差异,同时生活环境也有很大差异,进而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生物进化”。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试着解释,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张图片中的环境不一样,并且认为因为环境变了,所以它才要进化。这个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但老师并没有急着纠正学生的观点,而是出示了另外两张图片,就是维利象的后代,在毛长、牙齿大小、鼻子形状等方面都略有差异,于是老师就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变异”,那么这又是不是维利象的后代呢,回答“是”,那么这又叫什么现象呢,叫“遗传”。于是老师就问,当环境发生改变,如果这两只小维利象向南方温暖的地方迁徙,哪一种特征的维利象更容易生存,或者说这两只象向北方比较寒冷的地方迁徙,哪一只象更容易生存。就这样逐渐推理、分析的过程,让学生明白了,生物首先是存在着微小的变异的,当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有利的变异个体,也就是适应环境

的变异个体,就生存下来,而生存下来的这些个体再经过逐代的一年一年的生存繁衍过来,这种有利变异就得到积累,最终进化成一个新的物种。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生物到底是如何进化的,也就是把达尔文理论的精华部分渗透到这个例子当中了,老师这个讲解过程,学生是否完全听懂了呢?老师迅速地就拿出一个具体实例来,关于长颈鹿的脖子问题,为什么原来很短变成很长,学生当然很快就能做出解释,因为他们理解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按说,这课应该就到此结束了,可是,老师说我们所说的这些进化,只是我们的一个推理过程,通过一些化石材料等推断出来的,并没有亲眼所见。于是,老师又提出了一个近代的桦尺蛾的工业黑化现象作例子,让学生相对亲身地感受到,在一百年前还是白色的桦尺蛾占多数的情况,后来由于工业污染,导致现在黑色的桦尺蛾占多数,这就是一个实际的真正的例子。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在这节课之后,教师还会补充达尔文进化论及其提出的科学史的讲授。这节课还是非常有特色的。 朱正威:

这个课很好,这种讲法确实突破了原来教科书上面叙述的方法。不仅是一个讲法的问题,还隐含了一个更重要的思想,如何能够在生物进化的这个问题上来发挥学生主动研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所以利用了非洲象和它的祖先维利象,研究它们形态结构的差异,推测它们生存的环境,引出学生的错误概念,最后再说明进化并不是环境原因导致的,而是代代之间存在的微小变异的积累。这个做法更容易调动学生投入到研究当中,归根结底,我们的课程是要落实到学生的,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真的懂了吗?再来一个长颈鹿和一个桦尺蛾的现象,能够解释吗,这就考察了学生应用能力。这不仅打破了以往的框框,从个案入手,主要是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

李晓辉:结语

刚刚两位老师对吴老师的这堂课进行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整堂课的设计逻辑是非常清晰的。这也让我们看到就一堂课的设计来讲,如果冠以探究教学,似乎帽子大了一些,但实际上,探究可以作为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而这种思想的内在价值就在于真正把学生当成是学习的主人,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

这一讲就到这里,下一讲会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实例分析。

课程文本二

初中生物 专题8 生物多样性(2).doc

2010年鲁、琼两省普通初中生物学科新课程远程研修文本资料

专题 8:生物多样性

课程专家:朱正威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特级教师 参与成员:薛 红 北京市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高级教师

李晓辉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特级教师

主 持 人:李晓辉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特级教师

第2学时

李晓辉:

老师们好,我们继续进行研讨,在上一讲当中,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内容,以及教育价值、教育目标、整体的教学策略,并结合一堂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在这一讲中,我们将结合具体的课例,继续来研讨课堂教学策略的问题。这个课例是北京市三帆中学田春华老师讲授的“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在对课例片段的讨论过程中,我们一起来体会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教学目标和目的。

田春华老师教学视频片段一: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 李晓辉:

我们看的这个教学片段是田春华老师这堂课的引入部分,大家可能关注到了,田春华老师在引入课程的时候是用生活中的分类现象引入的,通过生活中的分类,让学生对分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简单地体会了分类的价值,然后提出来对这么多种的动植物,如果要认识的话,如何进行分类的认识,由此提出了一个研究的课题。整个这一小段,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呢?请两位老师来谈一谈。

朱正威:

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到科学课程的教学当中,是很常用的一种方法,这堂课尝试对生物进行分来,对于学生来讲,有一些陌生,而且分类学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细致的科学。所以,从生活导入会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现象都是可以引用的,比如超市买东西、图书馆找书,事实上再引申一点,在家庭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分类,譬如说自己的衣服的季节分类,是上衣还是裤子,也有不同的分类。作为分类来讲,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而且学生可能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也需要经常对自己学习的内容进行分类。所以,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学校学习生活,有很多东西都是与分类相关的。那么,从生物界来看,这么多的动植物,我们怎样来研究呢,也要进行分类,这样就很自然地就引入了。这种引入很亲切,也解除了科学研究的神秘感,使学生很容易地就进入了这个领域。

薛红:

我对刚才观看的田老师的教学视频颇有感触。田老师是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入的,而且开门见山,上来就展示了一张超市的图片,而且提问提得非常好,“如何快速地找到牛奶”。老师们应该注意“快速”这两个字,如果说我们慢慢找瞎翻,是不是也能够找到,这里所说的怎样能够快速找到就和物品码放、分类有关了,学生自然就能根据自身生活经历想到,因为物品是分类摆放的,实际上,这就由学生自己说出了今天的学习主题。再有一点,老师紧接着就提问学生,“你能够联想到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经历?”学生在回应这个问题的时候非常活跃,因为老师亲切,老师提供的这个素材也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这样就迅速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到课堂学习当中。这也是一种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到课堂学习主题上,这是非常好的设计。

李晓辉:

我也非常同意两位老师的观点。田老师的引入与生活联系是非常密切的,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就像刚才朱老师也说到了,这种方式是非常好的,好就好在生活中这些分类现象的观念与我们课堂主题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样就能感觉到很简洁,能够迅速抓住课程的核心。而有些时候,我们听一些课,听了三五分钟了,如果不是因为事先拿到教案,都不知道打算要讲什么。这堂课在引入上看似一个简单的设计,但实际上反映出我们老师对整堂课的把握。

薛红:

这就涉及到教师的基本技能,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什么,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更重的是要引出本堂课的主题。田老师在这一点设计得很好。

李晓辉:

我们接着来看,田老师通过这种方式引入之后,下面的课程内容是如何展开的。田老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尝试分类的主题活动,这个活动比较长,我们就只截取其中的三个部分给大家观看。为了观看方便,我先把这三个部分的内容介绍一下,观看完之后我们进行讨论。第一部分是分类活动的引入,田老师找了四种植物材料,分别是叶、茎、果实、花,把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进行某一类植物器官如何归类的探讨,之后进行小组汇报,汇报过程当中老师跟孩子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提问,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将它们区分开来,第二部分是学生的汇报讨论。第三部分是教材上素材的讲解,植物学家是如何对植物进行分类的。

田春华老师教学视频片段二: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 李晓辉:

两位老师看了这段视频后,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呢? 朱正威:

我的第一个想法,既然是要“尝试”进行分类,当然是要真刀真枪,要有实际的生物,就从材料获取方面来讲,动物分类、植物分类、微生物分类,肯定是植物材料比较容易获取,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会比较多一些。从这样的角度切入之后,到底取哪一部分的材料呢?田老师取了叶、茎、花、果实,这些在种子植物的分类当中都很重要的依据。强调两点,要讲分类第一要真刀真枪实际去操作,第二要考虑材料的易得。另外,田老师并不是简单地拿这些东西进行一番描述,而是分组进行活动,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仔细的观察,还能进行相互间的交流,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帮助学生又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不仅学生之间能够有一个很好的交流,而且老师和学生之间也能有一个很好的交流,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来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再有一点,汇报也是很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一种课堂组织形式,还是一种交流,这就要求学生表达陈述自己的观点,在表达的过程中就涉及到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以及科学术语的使用和以前学过的一些相关知识。这对学生来讲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0pk1g76yuv79c964hjsm5kaxd91bwp00kv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