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医学微生物学
多媒体教学课件 蚌埠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第三章 感 染 infection
第一节 细菌性感染 第二节 病毒性感染 第三节 真菌性感染 第一节 细菌性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机理 二、细菌性感染的传播方式 三、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一 、 细菌的致病机制 细菌的致病物质(又称毒力virulence)
细菌毒力包括侵袭力及毒素二部分 (一)侵袭力 (invasiveness) 指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可在体内定居、繁殖、扩散蔓延的能力 (二)毒素 (toxin) 细菌产生的损害机体组织、器官,并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的大分子物质 (一)侵袭力
1、细菌侵袭过程 黏附与定植 黏附(adhesion) 是细菌侵入机体的首要条件 细菌可黏附于各种组织细胞表面 形成微菌落或细菌生物膜。 微菌落:粘膜表面形成的肉眼不可见细 菌集落,多为一个克隆,细菌 间通过具有黏附作用的结构黏连。 意义: ① 有利于细菌在局部定居 ② 为细菌营造有利于生长的微环境 ③ 抵抗免疫物质及抗菌药物的攻击(难治性细菌感染) ④
加速细菌生长,利于细菌耐药因子的传递 ⑤ 导致宿主细胞病变,利于细菌进一步扩散 荚膜及微荚膜 荚膜结构: 多糖、多肽 荚膜作用:抗吞噬、抵抗杀菌物质的损伤、黏附作用。使致病菌在体内大量繁殖。 微荚膜类物质 作用与荚膜类似如链球菌M蛋白、伤寒杆菌表面的Vi抗原、大肠埃希菌表面K抗原等。 粘附素 分为菌毛粘附素和非菌毛粘附素。 菌毛粘附素 菌毛顶端或次级端的蛋白质 非菌毛粘附素 大多是G+细菌的一些表面结构。如细胞壁中膜磷壁酸(LTA)、菌体表面蛋白等 大肠埃希菌粘附素称为定居因子抗原 colonization factor antigen , CFA 作用 :粘附素具抵抗纤毛运动、肠蠕 动、尿液冲刷的清除作用,有利于细菌在局部的定植,与细菌致病性密切相关。 粘附作用具特异性(细胞表面有相应受体)(抗菌毛抗体、菌毛菌苗的应用) 细菌变化: 侵 入 侵入(invasion) 毒力强的病原菌主动侵入非吞噬细胞的过程(伤寒杆菌、
侵袭性大肠杆菌等) 决定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侵袭基因(invasive gene,inv基因) 大多存在于质粒上 繁殖与扩散 细菌侵入机体后,在体内繁殖与扩散能力取决于细菌的致病性和机体的免疫力 外毒素 exotoxin 内毒素 endotoxin 神经毒素-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 细胞毒素-白喉杆菌等
文档下载后可复制编辑
精品文档
肠毒素-霍乱弧菌等 细菌内毒素结构及毒性作用 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广泛、各种细菌内毒素毒性作用基本相似,主要如下: 发热反应 极微量内毒素(1-5ng/Kg) 体内 中性
粒细胞等 释放内源性致热源TNF、IL-1、IFN-β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发热 内毒素血症及中毒性休克 大量内毒素释放可作用于血凝系统、补体系统、激肽系统,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激肽) 血管舒缩功能率乱 微循环障碍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休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指微血栓广泛沉着于小血管中,导致的一种严重综合征 发病机理: G-细菌败血症时,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伤 胶原组织暴露 凝血系统激活 血小板凝聚 小血管内微血栓广泛沉着 导致DIC。 可在此基础上发生继发性纤溶,病情严重。 内毒素的有益作用 小剂量LPS可激活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并有抗肿瘤、抗放射作用
(微量TNF-α及内源性细胞因子)。 总之,内毒素活性多且复杂。 内毒素进入血液,激活补体系统、凝血系统、激肽系统;并刺激各种血细胞产生多种中间产物(细胞因子) 二、 细
菌性感染的传播 三、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exotoxin 外毒素 endotoxin 内毒素 toxemia 毒血症 bacteremia 菌血症 septicemia 败血症 pyemia 脓毒血症 cndotoxemia 内毒素血症 本 节 要 点 1、了解细菌致病因素组成 2、了解细菌侵袭的过程及组成结构 3、细菌粘附与定植的物质、结果、意义 4、细菌外毒素特点及种类。 5、细菌内毒素的特点、致病作用。 6、名词解释: 菌血症 毒血症 内毒素血症
败血症 脓毒血症 1.毒血症 toxemia 病原菌只在局部繁殖,产生外毒素入血,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破伤风、白喉等)。 2.菌血症 bacteremia 病原菌由局部感染处侵入血液,但未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常为一过性)如伤寒杆菌感染的菌血症期。 全身感染的不同表现 第3章 细菌性感染 3.败血症 septicemia 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血中大量繁殖,引起较严重的临床症状。 4.脓毒血症 pyemia 化脓性细菌在引起败血症的基础上,细菌随血流扩散到其它器官,并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 5.内毒素血症 endotoxemia G-菌引起的败血症,细菌在血液中繁殖、裂解释放内毒素,引起的感染类型。 第3章 细菌感染 专业英语 第3章 细菌感染 第3章 细菌感染 * Medical Microbiology 第3章 细菌性感染 第3章 细菌性感染 一 、 细菌的致病机制 黏附与定植 侵入 繁殖与扩散 第3章 细菌性感染 第3章 细菌性感染 黏附与定
文档下载后可复制编辑
精品文档
植 细菌生物膜:多个微菌落连接成的有序的 “社区”结构,不
同的微菌落之 间依靠伸出胞外的多糖结合, 形成的一种膜状结构。 黏附与定植 第3章 细菌性感染 荚膜及微荚膜 构成细菌黏附与定植的物质 菌毛黏附素 黏附与定植 定居因子(CAF) 非菌毛黏附素 第3章 细菌性感染 第3章 细菌性感染 黏附与定植的物质 第3章 细菌性感染 黏附与定植的物质 黏附与定植的作用 黏附与定植的后果 细胞变化 启动菌体内铁质合成 加速/抑制细菌生长 促进侵入性蛋白分泌 诱导粘附分子表达 细胞形态改变 导致细胞凋亡 促进细胞因子释放 上调
细胞间粘附 第3章 细菌性感染 造成后果:局部扩散(表层、深层) 全身扩散(经血液、淋巴液) 决定细菌扩散能力的因素: 具有侵袭力的酶:如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 细菌能否侵入血流,是引起全身扩散的关键。 第3章 细菌性感染 第3章 细菌感染 (二)毒素 toxin 特点 外毒素 3、毒性作用强、对组织细胞有很强的选择性---临床表现有特异性 1、主要由G+菌产生 2、化学本质蛋白质,不耐热,一般菌体生长时分泌的 5、可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用于免疫预防 4、抗原性强 刺激机体产生的抗毒素 中和外毒素作用---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破伤风杆菌外毒素作用后痉挛现象(角弓反张) 第3章 细菌感染 种类 大多数外毒素分为A、B二个亚单位 A亚单位---毒性中心---致病的主要成分 B亚单位---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部位,介导A亚单位进入细胞内;抗原 性强(有部分菌的亚单位疫苗已研制成功并用于预防疾病) 单独的A/B亚单位无致病性, 结构完整性是致病的必要条件! 结构 第3章 细菌性感染 内毒素 特点 1、主要由G―菌产生(衣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等) 2、化学成分为细胞壁外膜中脂多糖,耐高温,细菌死亡裂解后释放 4、抗原性弱,感染后体内一般不产生抗毒素,也不能制成类毒素 3、各种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毒性作用基本相似 O特异多糖 核心多糖 脂质A:内毒 素毒性部分 脂质A:内毒 素毒性部分 脂质A:内毒 素毒性部分 脂质A:内毒 素毒性部分 第3章 细菌感染 结构 ● 白细胞改变 LPS 进入体内可导致血液中性粒细胞数量先减少,继而增加。 第3章 细菌感染 作用 第3章 细菌感染 第3章 细菌感染 ● Shwartzman 现象 是内毒素引起DIC的一种动物实验。 分局部及全身性二种 主要表现为广泛出血、坏死,与凝血系统、纤溶系统激活有关。 第一次内毒素家兔皮内注射 8-12h后同种或异种内毒素静脉注射 局部shwartzman LSR 二次均静脉注射 全身shwartzman GSR 第3章 细菌感染 Shwautzman反应的机制 二次注射间隔时间仅十余小时,不是免疫反应所致。认为与白细胞数量变化;凝血系统、激肽系统、补体系统的激活等有关。 LSR:第1次局部注射皮肤组织毛细血管暂时性轻度凝血,第2次静脉注射LPS后可加剧局部病理变化导
文档下载后可复制编辑
精品文档
致出血、坏死。 GSR:第1次注射后在
文档下载后可复制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