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竞争优势是企业立足于市场、赢得顾客进而获取利润的基础。实施低成本战略,即在保持产品价格和消费者剩余不变的条件下压缩企业经营成本进而提高企业利润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之一。低成本战略的理论基础是规模经济,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不应仅仅着眼于企业内部规模的调整。依托于产业集群,利用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企业可以灵活而经济地收缩纵向规模以扩X横向规模,进而最大限度地获取规模经济,赢得竞争优势。
关键词:产业集群;低成本战略;竞争优势
一、企业竞争优势的经济学含义与本质
1. 产品价值的分解和竞争优势的含义。任何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购买一项产品时, 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一定是不大于产品的可觉察价值, 即该项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真正的价值, 二者的差额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消费者者剩余。产品的可觉察价值(V)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企业经营成本(C) ; 第二部分是企业利润(π ; 第三部分是消费者剩余( Sc) 。其中, 经营成本与企业利润之和构成产品价格( P) , 而企业利润与消费者剩余之和构成新创造价值。我们知道,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永远不变的最高法则,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指导准则是效用最大化。结合对产品可察觉价值的分解, 我们可以断定, 企业之间的竞争情形基本上是基于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保持消费者剩余和产品价格不变, 压缩企业经营成本进而提高企业利润; 二是保持产品价格不变, 通过种种措施提高可觉察价值进而增加消费者剩余。总之, 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在两方面进行较量, 一是产品成本, 二是新创造的价值。这样, 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就取决于可察觉价值与生产成本之比, 即价值/成本(V/C) 。我们认为, 所谓企业竞争优势, 就是企业在产业中所处的地位使其在参与竞争和吸引顾客等方面具有的一种超越竞争对手的优越态势, 这种优越态势主要来源于更低的企业产品成本或者更高的产品新创造价值。
2. 企业竞争优势的经济学本质。下面我们运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厂商决策行为理论来分析企业竞争优势, 阐明企业竞争优势的经济学本质。图1 是垄断竞争厂商的供求决策行为分析。图中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交点E 决定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产量Q* 与价格P*, 此时企业的利润为ABCP*, 此时企业创造的总价值是OQ*CD, 消费者剩余是P*CD, 新创造的价值是ABCD, 总成本是OQ*BA, 企业的竞争优势( SCA) 决定于总价值OQ*CD 与总成本OQ*BA 之比,也可表示为新价值ABCD 与总成本OQ*BA 之比。其数学表达式为: SCA=∫oQ*D(Q) dQ/OQ*×OA。也就是说, 企业之间的竞争的焦点在于可察觉价值与经营成本之比即价值/成本(V/C) 。进而, 企业间竞争的焦点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经营成本的较量; 二是通过诸如差异化等方法来提高消费者剩余。也就是说, 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表现为两种方式的竞争: 一是经营成本的较量; 二是寻求产品差异化。在此, 本文只分析第一种方式的竞争以及企业如何取得竞争优势这一问题。
二、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低成本战略优势分析
低成本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规模经济, 即是说, 规模经济是企业取得经营低成本进而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下面结合本文第一部分的主要结论并运用微观经济学当中的垄断竞争厂商模型对此进行说明。上文中图1 是一家垄断竞争企业的供求曲线图, 该企业是
WORD.
.
否拥有竞争优势是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的。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知道企业产品价值的多寡取决于两方面因素: 一方面是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和由其决定的边际收益曲线, 另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的成本曲线组合。面临不同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的企业, 其产品的价值量和价值中成本、利润、剩余的构成也会不同。下面我们以两家不同的垄断竞争企业来说明。 图2 中厂商1 与厂商2 面临相同的市场需求曲线, 但成本曲线不同。由于厂商1 的经营成本低于厂商2, 因此在各自的均衡产量点上, 厂商1 将获得更多的利润, 并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如果厂商1 想抢占更多的市场, 它就可以降价竞争, 吸引更多的顾客。当然, 厂商2 也可降价保卫自己的客户群, 但是由于厂商2 的成本高于厂商1, 其降价的空间就小于厂商1。此外, 如果该行业具有明显的经验曲线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那么在较长一段时间内, 厂商1 就可能从厂商2 手中抢得更多的市场和利润。两家厂商之间的价值成本之比的关系为:
V1/C1=SCA1>V1/C1=SCA2
也就是说, 由于厂商1 比厂商2 的经营成本更低, 因而更具有竞争优势。因此, 企业采取低成本战略也就是成本领先战略是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 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 甚至是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 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这样, 一则企业即使向消费者索取相同的产品价格、
消费者剩余( Sc) 不变, 企业也能够获取更高的企业利润(π) ; 二则由于经营成本(C) 更低, 进而企业即使保持利润(π) 不变, 但由于可以向消费者提供的消费者剩余( Sc)更多, 因此必然会吸引更多的顾客、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赢得更强大的竞争优势。
结合波特(M.E .Porter, 1997) 提出的五力量竞争模型,低成本战略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当企业以低价格占领或进入市场的时候, 其竞争对手多数情况下只能被动地降低价格来抵抗企业的冲击, 而该企业仍能在低价的情况下获得利润; 第二, 任何一个行业随时都会有新的企业进入, 但是, 它们会发现在行业中已有的企业里, 那些靠低成本占领市场的企业已经拥有相当大的规模和成本优势, 所以, 除非有很强的实力或在技术上绝对领先, 否则这些潜在入侵者很难在行业中站稳脚跟; 第三, 成本领先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大, 从供应商采购材料的数量也会很多, 所以大批量订货利于降低价格, 从而使企业获得很强的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第四, 作为购买者, 都希望产品价格越低越好, 但是, 成本领先企业的产品价格在同行业中已经是最低的了, 而且其他企业在成本上不具备明显
优势, 降价空间不如成本领先企业, 所以, 在与购买者讨价还价的时候, 成本领先企业仍然具有较大的优势; 第五, 在面对替代品的竞争冲击的时候, 成本领先企业可以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降价, 维持产品在市场的吸引力, 在这点上,低成本企业比其他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三、产业集群: 企业实现规模经济获取低成本战略优势的空间载体
1. 规模经济的层次与内涵。规模经济按其来源和形式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新古典经济学所谓的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 一是众多企业在空间上聚而成群共谋发展而产生的聚集经济。其中, 与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密切相关的企业内部规模又可以分为纵向规模和横向规模。纵向规模是指企业内部包含的生产环节的数量, 即内部一体化程度的高低; 横向规模是指企业重复生产同种产品的数量大小。纵向规模和横向规模这两种规模属性相互正交, 共同决定着一家企业的规模特征。一家横向规模大的企业有可能在纵向规模上较小。企业的纵向规模与交易费用有关。按照科斯的观点, 企业的性质是出于降低交易费用的考虑。企业边界
WORD.
.
大小, 即某一生产环节是否应保留在企业内部, 取决于交易费用的算计。如果扩X边界所降低的交易费用与由此增加的企业内部组织成本相当, 企业的边界就稳定下来了。******( 2001) 认为, 企业的性质不是管理对市场的替代, 而是在使用投入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之间的选择, 不同市场交易费用的差异, 不仅决定了企业的存在, 同时也决定了企业边界的扩X与收缩。如果劳动等要素市场的交易费用高于产品市场的交易费用, 就会出现以产品市场合约代替劳动要素市场合约以降低交易费用的趋势。这时的企业边界趋于缩小, 一体化程度降低; 反之, 企业就会扩X边界, 提高一体化程度。企业的横向规模, 即一家企业重复生产同一产品的数量大小, 简单地看, 似乎仅仅是由一个厂商的投资决策来决定, 但实际上却存在着深刻的产业分工的原因。由于分工与市场规模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整个产业对某一环节的需求数量与整个产业分工的深度相关。如果市场需求数量增大, 就会有厂商在产业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运用专门技术, 使用专用生产工具来实现大规模专门化生产, 以降低成本, 反过来, 分工深化, 又会增加市场对这一生产环节的需求量, 这时, 企业的横向规模就会自然地扩X。
聚集经济即外部规模经济概念的提出, 是基于人们对下列经济现象的观察, 即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的, 而是呈现局部集中的特征, 例如: 在同一区位点上同类销售企业聚集在一起( 建材、服装、家具等专业市场) ; 生产同类产品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 如电机城、鞋城、汽车城之类) ; 存在着产业纵向关联的上、中、下游工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人口聚集以及与第三产业分布之间的高度正相关, 如此等等。这种空间上的局部集中现象往往伴随着在分散状态下所没有的经济效率, 亦即导致了由企业聚集而造成的整体系统功能大于分散状态下各企业所能实现的功能之和。换言之, 众多企业在局部空间上的聚集表现为一种规模报酬递增的额外好处, 我们称为聚集经济(Economies ofAgglomeration) 。聚集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空间上的外部规模经济。
2. 产业集群是企业获取规模经济进而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 它有效地解决了“马歇尔冲突”( 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竞争活力二者之间的矛盾) 。我们首先来看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在产业集群内部, 企业的纵向规模一般要比那些离群寡居的企业的纵向规模小。那些位于集群之外的企业, 它在投入品供应市场及产品销售市场上的交易效率相当低, 企业不得不花费大的交易费用以获取必要的市场信息、耗费更多的成本取得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为了有效降低交易费用, 厂商就有动机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所需的某些半成品, 企业内部的一体化程度就因此上升。产业集群有效降低了投入品市场的交易费用, 降低了企业内部纵向一体化程度。同行业企业在一个地区的聚集, 同时驱动了这一行业相关投入品市场的形成, 企业为取得所需的各种投入品所耗费的取得成本大大降低; 集群所在地往往就是行业的信息中心, 企业能够很容易地从当地获取行业的最新市场动态, 搜寻成本大为降低。此外, 同居一地, 频繁的交往建立起了“快速信任”; 频繁的商业往来也容易产生本行业约定俗成的商业惯例; 长期的协作关系,在市场细分过程中专用的资产服务于众多的厂家, 大大降低了因资产专用性而产生的要挟成本等内生交易费用。集群企业为了降低交易费用将更多地利用产品市场组织分工, 企业内部一体化程度也就自然降低了。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产业集群的成长, 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会进一步降低。因为随着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和成长, 投入品市场越来越发达, 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和零配件、技术工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专门服务, 都可以在当地取得, 这就为企业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效率带来了可能。同时, 由于当地分工经济下市场规模与分工之间的互动作用, 原本属于一家企业内部的许多生产环节, 服务环节就可以从企业内部分离出去, 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企业。分离的结果是集群企业的内部一体化程度进一步降低, 在横向规模上却迅速扩X。
产业集群为企业在纵向规模和横向规模上进行灵活而经济地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空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