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与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线,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
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
阴脾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
鼻血丑,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 三、经穴分布
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布在头面部、颈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侧面。起于
承泣,止于厉兑,左右各45穴(如图)。
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起子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
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
厥冷等。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起于隐白,
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如图)。
手少阴心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通过横膈,联
络小肠; “心系”向上的脉:挟着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
位;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咽干,
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侧面的尺侧缘和小指的桡侧端。起于极泉,
止于少冲,左右各9穴(如图)。
手太阳小肠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
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
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经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
外侧后缘痛等。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指、掌尺侧、上肢背侧面的尺侧缘,肩胛及面部。起于少
泽,止于听宫,左右各19穴(如图)。
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颏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排肠肌,出于外跟的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
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血
丑,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眼眶,头,项,背腰部的脊柱两侧,下肢后外侧及小趾末
端。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穴(如图)。
足少阴肾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腘窝的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长强,属督脉),属于肾脏(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联络膀胱;
肾脏部直行的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
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
厥阴心包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
痿弱无力,足心热等病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心,内踝后,跟腱前缘,下肢内侧后缘,腹部,胸部。起于
涌泉,止于俞府,左右各27穴。(如图)
手厥阴心包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三寸处(天池)上行到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掌长肌
腱与桡侧腕屈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
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着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
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胸
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乳旁,上胶掌侧面中间及中指末端。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左
右各9穴。(如图)
手少阳三焦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人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胸直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向上,出于耳部上
行额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 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目
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穴分布在无名指外侧,手背,上肢外侧面中间,肩部,颈部,耳翼后
缘,眉毛外端。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左右各23穴。
足少阳胆经 一、经脉循行
起子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下行至耳后(风池),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
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
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
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目外眦,颞部,耳后,肩部,胁肋,下肢外侧,膝外侧,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左右各44穴。
足厥阴肝经
一、经脉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