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了第一个悬念:无名女尸是不是失踪人?当从现场勘察中发现的物品和线索证实了死者就是失踪者之后,随即又设置了第二个悬念:受害人为什么会在离家不到一百米的地方被害,并且被分尸以后,在两处被抛尸荒野?凶手的动机是什么?案件的性质是情杀?是仇杀?是奸杀?还是图财害命?通过案情分析会上案侦民警的分析和刑侦人员的调查访问得出了结论:受害人被害,没有什么复杂的背景,它更象是一起偶发的强奸杀人案,凶手分尸并两处抛尸是为了转移警察的视线。第二个悬念虽然被消释了,但谁是凶手的疑问仍然存在于观众的心里,同时还增加了“警察会如何破案”的好奇心,此时编导没有简单地用“经过工作和大量的调查走访,最后突出了某某某”等新闻似的手法将案侦过程一代而过,而是用刑事侦察中的现场勘察的基本步骤,将观众带入案侦现场,让观众了解警察是如何破案,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于是,编导在“现场勘察发现装尸体的口袋内,都有一些米糠、竹叶和笋壳”后,设置了第三个悬念:装尸体的口袋内的一些米糠、竹叶和笋壳能够说明些什么呢?编导在消释这个悬念时细致入微地将案侦民警的分析判断和侦察思路表现出来,告诉观众侦察人员是怎样从现场的遗留物中发现线索的:“侦察人员通过对竹叶和笋壳的比对分析,认为这些东西出自平坝地区,而涉案的三个地方只有黄水镇在平坝上,胜利和彭镇却在浅丘。由此可以推断,凶手分尸现场应该就在黄水,而凶手本人也极有可能就是黄水人。从现场提取的米糠经分析比对,是专业工厂加工出来的饲料,由此推断,凶手或者与凶手有亲密关系的人有可能销售过或者使用过饲料”。侦察范围逐渐的缩小了,观众的兴趣也越来越大了,编导又继续将观众引导到更能说明问题的关键线索上来,以便设置下一个悬念:“在对现场物证分析的同时,侦察人员发现,现场找到的这几个饲料袋上面,有两个手写的奇怪番号,一个是‘JA7’,一个是‘344’”。于是,编导又设置了第四个悬念:凶手用来装尸体的塑料编织袋上面有两个手写的\和\,这两个奇特的号码是谁写在上面的?它们究竟是什么意思?与本案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是什么关系?破译这两个号码,能否追查到凶手的踪迹?这个悬念对观众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侦察人员从几个手写的号码如何查能到凶手,
他们又是怎样查到凶手的呢,于是便到用了不小的篇幅表现了侦察人员对这两个奇特的手写号码的调查过程:“案侦人员经过大量调查访问,从饲料公司了解到编织袋上面的编号是指定销售商的代号,“JA7”的销售区域包含双流县黄水镇,而“344”的销售区域只在双流县中和镇”,这时,编导又设置了第五个悬念:中和镇与黄水镇,中和镇与凶手又会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悬念也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因为前面的线索和证据已经将凶手圈定在黄水镇,这里又突然出现了一个中和镇,观众知道,中和镇距黄水镇约30公里,是前面的分析有错,或是还有其他什么情况,这个疑点一定要解决,而且观众会全神贯注地关注着这个疑点的排除,所以编导用了相当的笔墨来描述了这个疑点排除的过程:通过调查,侦察人员了解到这个只能在中和镇销售的口袋的主人不久前转行将所有的口袋卖给了黄水镇的一姓张的饲料生意人。此时所有的线索都集中到了黄水镇的一姓张的人家,并突出了一个叫张彬的人。至此,在案件渐渐明朗之后,编导又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张彬到底会不会就是的真正元凶呢?张彬到底有多大的作案嫌疑?张彬的神秘失踪会不会为了逃避什么而潜逃外地呢?张彬究竟在攀枝花的哪儿呢?真正能够证明张彬作案嫌疑的法定证据是什么等等,使故事的发展一步一步地达到高潮,所形成了悬念的链条一直引导着观众,使其在观看中的注意力始终处于高度集中,观赏情绪达到了饱和状态。这些剧作悬念的设置,使整个影片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环环相接、丝丝入扣,引人入胜。
逻辑推理技巧
推理是一种思维的基本形式,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刑事侦查活动是在获取有关刑事犯罪点滴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经过分析、判断、推论、求证的认知过程,由已知推断未知的回溯推理的特征。无论分析案情、收集证据,还是核实证据,都离不开推理,案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推理求证的过程,是一个以推理作为连接链条,靠侦察员的推理来求证和揭示案件
的的发生和发展的因果关系的过程。所以在影视艺术创作中,推理大多运用在以侦破犯罪案件为内容的影片中,按照逻辑顺序安排情节甚或直接展示侦破人员意识中的推理活动,最终揭明案情。
在案侦纪录片中,推理也是一种创作手法,不同于故事片的是,案侦纪录片所表现的事件不是虚构的,是在记录真实案例的基础上用纪实的手法创作而成的,所以,案侦纪录片中的推理,其基础是真实案件中侦察人员的破案思路和案件的侦破过程。
还是以《破译迷案》为例,《破译迷案》的编导在在“破译”上下功夫,在设置剧作悬念后的寻找答案消释悬念中,运用了逻辑推理技巧,与悬念设置技巧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如:编导设置了案件的性质是情杀?是仇杀?是奸杀?还是图财害命?的悬念后,根据侦察人员调查访问后得到的“死者可说是一位正派善良的妇女,同事关系处得很好,也没有听说过她与谁有矛盾。”案发当天晚上,“死者并没有任何异常举动和异常情绪”的信息后,作了死者的被害,“应该没有什么复杂的背景,它更象是一起偶发的案件”的推理;再如:编导在设置了装尸体的口袋内的一些米糠、竹叶和笋壳能够说明些什么呢?的悬念后,作了“这些东西都是出自农村家庭,凶手应该是农村人,并且分尸现场就在农户内”的推理,同时还从笋壳的外形推断出“凶手分尸现场应该就在黄水,而凶手本人也极有可能就是黄水人”;又如:编导在设置了凶手用来装尸体的塑料编织袋上面有两个手写的\和\,这两个奇特的号码是谁写在上面的?它们究竟是什么意思?与本案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是什么关系?破译这两个号码,能否追查到凶手的踪迹?的悬念后,推断出三个情况:1、凶手能够接触到代号为“JA7”和“344”的双流正大公司的饲料袋;2、凶手家里曾经或者正在做加工米糠的生意;3、他家里大量购进过米糠,而这些米糠就是用这两个编号的饲料袋装的。谁符合这几个条件,谁就有可能是本案的犯罪嫌疑人。
当然,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能因为创作的需要或者其他原因如保密的需要、回避一些不能表现的场面或手段等等,要对影片中的某些情节进行加工,但这些加工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或符合生活的逻辑。还有,
在实际的案侦中,并不是每一个从犯罪现场观察和调查得来的所有材料都要进行逐步地推论,出于侦查人员多年实践的经验,有些推论被省略了,但以推理作为连接的链条却并未断开,可是在案侦纪录片的创作中,如果不把那些被省略了的推论表现出来,剧作中的逻辑链条就会产生断点,观众就会看不明白。据介绍,为了表现公安民警在案侦中的细致缜密、足智多谋,同时也为了使剧作的逻辑链条贯穿到底,《破译迷案》的编导在片中虚构了一些情节,如对米糠、笋壳等现场遗留物和饲料袋上面的两个手写的奇怪番号的推理和调查等,但在现实案侦中办案民警的意识里,片中的推理和调查是成立的,是符合案侦思路的,也是符合逻辑的,只是侦察人员还没有着手进行时,案件就有了突破,而且在后面搜查犯罪嫌疑人张彬的住地搜出的证据和张彬在审讯中的交待印证了编导的推理,难怪该案的办案民警看了影片后,说编导把他们脑子里的想法都拍出来了。
三
影视艺术是视听的艺术,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台词、旁白、画外音、同期声、音效、音乐等)的处理也与画面的处理一样重要。案侦纪录片中声音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质量。一般来讲,案侦纪录片的声音主要由旁白、同期声、音效和音乐构成。那么,如何处理案侦纪录片的旁白、同期声、音效和音乐呢?
旁白的处理技巧
旁白是案侦纪录片文案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案侦纪录片声音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案侦纪录片的旁白是其声音的灵魂,旁白的处理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影视就是看画面听声音,旁白是讲给观众听的,处理案侦纪录片的旁白,首先要口语化,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一听就懂,切忌使用生僻、晦涩
难懂(如“暴殄[音舔tian]天物”)和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藻(如“某某某等人到齐后动手”,到底是某某某他们到齐后动手还是某某某等待人到齐后动手),更不能生造词语(如“帝国主义的寿终,资产阶级的正寝”),还应少用书面语言和文学语言,诸如“亲历”、“在其住宅”、“姓名不详”、“喜极而泣”、“如愿以偿”、“几近崩溃”等。其次,在创作案侦纪录片的旁白时应尽量采用讲述故事的平实、白描的手法,清楚、准确地传达出主题、情节、人物和作者想表现的一切,让观众一听就明白。再者,就是在案侦纪录片旁白的处理中尽量的充满悬念,有人讲一听到影片的第一句旁白,就感觉有事情要发生,这里说讲的悬念与前面所提到的悬念是一个道理,就不赘述了。这里介绍一种旁白的写作方法,就是将写好的旁白反复地念几遍,并试着用口语化的词语来进行修改,以达到通俗易懂、一听就懂的效果,如果非要用到一些生僻、难懂和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如一些公安的专用术语“摸排”、“特业”、“特情”、“重口”等),则要尽量做出解释和说明。当然在旁白口语化的同时要注意避免使用知晓面窄小的地方方言俗语(如“网起”、“歪货”、“水场合”等)。第四就是在旁白的配音上,一定要将旁白的写作理念融会其中,即尽量用平实、朴素和充满悬念的口吻讲出旁白,切忌朗诵、照本宣科的念旁白。
关于同期声
同期声是指拍摄现场采集到的与现场有关的声音,一般有记者的现场解说、记者在现场的采访、当事人的讲述,还有就是现场拍摄时的现场音响(如环境噪声、背景音响)等。同期声也是影视片中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同期声是在拍摄时采集到的现场声音,因此就具有真实性,是纪实性纪录片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案侦纪录片的纪实特性决定了同期声在片中的重要地位,有时同期声的作用比旁白要大的多,它更容易使观众真实、直观、形象地了解影片的内容,因此,同期声的运用在案侦纪录片的创作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案侦纪录片中如何采集和运用同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