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
(卷面 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 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 )
A. 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 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3. 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 )
A. 人脑的进化 B.动物心理的形成 C.语言的产生 D. 劳动
4. 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C.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
D.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5.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一论断说明: ( A. 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 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6. 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 “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 ,这个说法:(
)
A. 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 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 矛盾双方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7.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
)
A. 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 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8.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1
”这
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9.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
)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 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0.“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
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11.列宁指出: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 (
)A. 真理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 B. 真理的形成不需要进行抽象的概括 C. 真理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 真理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12. 20 世纪 50 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
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 :( )
A. 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 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13.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
A. 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 .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14.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
)
A.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 人民当家作主
15.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
A. 实现了自我否定 B. 发生了根本变化 C.仍无任何变化
D. 有局部调整,但没有改变本质
2
16.国家 断 本主 的 生是: ( )
A. 科学技 展的必然 物
B. 生 高度社会化和 本主 基本矛盾尖 化的 果 C. 本主 国家 行生 料全部国有化的 果 D. 商品 展的一般 律 17. 科学社会主 世的 志是 :(
)
A. 《共 党宣言》的 表 B.《 本 》的出版 C.唯物史 的形成
D. 私有制的消失
18. 克思主 政党是工人 的先 ,它明确地指出了 克思主 政党的: A. 革命性和斗争性 B.先 性和革命性 C. 性和先 性
D. 先 性和科学性
19.“通 批判旧世界来 新世界”是: (
)
A.空想社会主 未来社会的方法 B. 克思主 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 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 未来社会的方法
20.“代替那存在着 和 立的 旧社会的,将是 一个 合体,在那 里,每个人的自由 展是一切人的自由 展的条件”
。 是:(
)
A.《共 党宣言》中的一段 B.《共 主 原理》中的一段 C.《哥达 批判》中的一段 D.《 本 》中的一段 二、多 (每
1 分,共 20 分)
1.作 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克思主 理 体系的三个主要 成部分是:
A. 克思主 政治学
B. 克思主 政治 学
C.科学社会主
D. 克思主 哲学
2. 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 : “静者静 ,非不 也” ,“静即含 , 不舍静” , 在哲学上表达了 :()
A. 运 和静止都是物 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 的特殊状 ,是不 著的运 C.静止是相 的,运 是 的 D. 静止和运 是相互包含的
3. 从人 开始打制石器——制造并使用金属工具——制造 器——机器使用—— 子技 的广泛运用——生物技 的突破?? 一 程 明: ( )
A. 践是客 的物 性活 B. 践是 史性活 C. 践是社会性活
(
)
)
3
(
D. 实践是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
4.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
)
A.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凡是现存的都是必然要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事物都是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C.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
D. 认为凡是合理的就一定存在,凡是存在就一定合理
5. 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 (
)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6. 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
)
A.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 为山九仞,功于一篑
7. 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 (
)
A. 冰——水——汽
B.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 C.团结——批评——团结
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的结合——近代唯物论辩证法的分裂——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
8.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
)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 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才能变成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 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社会规律之间关系的有: (
)
A.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 B.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
D. 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人的活动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10.马克思本人对于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包括
:(
)
A.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并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B.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C.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D. 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11.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 .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 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 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12.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
(
4
)
A. 成本 B. 工资 C. 利润 D. 利息
13.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
)
A.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 .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 .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14.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 (
)
A.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D. 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1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 )
A. 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B.政治组织形式 C.选举制度 D. 政党制度
16.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
(
)
A.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B.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 C.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D. 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17.垄断没有消除竞争是因为: ( ) A. 竞争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
B. 竞争是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垄断并没有消灭商品经济 C.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D. 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 18.微观规制的主要类型: ( )
A. 反托拉斯法 B. 公共事业规制 C.知识产权规制 D. 社会经济规制
19.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 A.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D.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20.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 B.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C.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
5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docx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