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精准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精准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个别干部职工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职工有畏难情绪,认为扶贫主要抓好所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到户的就不细做了;二是个别干部职工缺乏农村工作经验,脱贫致富举措不够科学合理;三是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极少部分贫困户在规定时限难于彻底脱贫致富。必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直面问题是勇气,解决问题是水平,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聚焦问题,就能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这场硬仗奠定良好基础。 三、致贫原因分析

一是因病致贫。86户贫困户中因残致贫1户,因病致贫的占6%;二是因学致贫。受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占6.8%;三是因缺技术致贫。贫困人口中有近90%的年轻劳动力思想观念陈旧,务工技能缺乏,只能选苦力型工种。因缺技术而致贫的占25%;四是因缺经济致贫。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因缺经济而致贫的占18.7%;五是因缺劳动力致贫。村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因缺劳动力而致贫的占13.5%;六是因灾致贫,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导致了农民生产的

不稳定,损失较大。因灾致贫的占10%。七是因其它原因而致贫的占贫困户的20%。 四、扶贫目标

针对**村贫困现状,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多次商讨,拟定了扶贫发展规划。力争在20xx年前,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对推进精准扶贫的建议

把精准扶贫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充分依托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产业,是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相结合的策略,关键是要找到市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需求,找到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群众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着力点。无论是精准扶贫“造血功能”的建设,还是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市场经济的认可和实现。现代市场需求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于生态和环保。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精准扶贫,就是要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找准扶贫攻坚突破口,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局面。一要推动绿色生态为重点的产业开发。要在发展蔬菜、畜禽等传统产业

的同时,大力发展花椒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将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广、比较优势显、产品附加值高、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生态特色产业,逐步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突出发展设施农业,着力打造花椒核桃魔芋种植。规划种植花椒500,魔芋1000亩,腊虫500亩,核桃800亩,同时对已种植的核桃、花椒进行补植补造。引导群众加强对核桃、花椒的种植管

管理,提高产量和质量。二要大力发展规模养牛、养猪、林下养鸡等养殖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形成规模养殖,促进农民增收。规划3-5户养牛大户,4-6户养猪大户,鼓励2户群众到本村的羊角垴社去种魔芋和养鸡,发展林下种养殖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同时,注意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三要成立专业合作社。分别成立核桃、魔芋产业合作社和养殖产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彻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四要加大以生态环保为核心的科技兴农力度。要把生态产业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开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多层次提升村民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加强对贫困农民扶贫技能培训,根据**乡**村的实际需求,聘请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和农产品方面的专家到村

开展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咨询、培训,提高贫困户的劳动技能,提高农林作物的产出水平。调动贫困农民利用生态建设增收的积极性,努力转变农民种养观念,推广生态农业科技,实行生态种养,以科技服务促进29户贫困农民增产增收。

找准精准扶贫的支撑点

积极协调危房改造、特色农业种植、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项目。为扶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助推扶贫攻坚,用政策调动企业扶贫的积极性,并对农民发展产业、生产经营予以鼓励和支持。要积极协调金融、扶贫和房建等部门为扶贫融资予以大力支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更多的提供一些低息或无息贷款以及专项资金拨付。这样,既可以减轻包保单位的负担和压力,又能确保扶贫目标的实现。要在项目上给予支持。项目扶贫、项目拉动,是农村扶贫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政府应在各贫困村争取项目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使他们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拉动,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五)找准精准扶贫的辐射点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入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加强村级卫生所的建设投入,健全卫生服务体系。联系热心公益的企业共建,帮扶品学兼优的学子,扶持他们完成学业,减轻农村家庭负担。加快建立、完善五保和贫困老人的救助

机制。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针对村小学教师缺乏,师资水平低的现状,开展支教扶贫,同时依托国培计划对村小学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培训。 (六)找准精准扶贫的稳定点

完善制度机制建设。一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生态产业信用品牌,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既要激励经济欠发达地区坚定“守住绿水青山”的信心和决心,也要防止出现因环境保护而跟不上社会整体发展步伐、守着绿水青山“饿饭”的尴尬局面,确保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二要建好班子,提升农民素质。贫困村能否脱贫,村支部、村委会和村民的素质是关键。要把那些有开拓精神、有经济头脑、善于为百姓办事、敢于负责担当的能人选拔进村三委班子,建设一支永不走的扶

贫工作队。三要落实责任考核制。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加强督察问责;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四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

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只有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七)找准精准扶贫的结合点

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工作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和契合性。生态文明建设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目标指向,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的问题。精准扶贫解决的是社会中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群、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观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往往是阻碍贫困问题解决的基本原因。因此,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充分依托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产业,是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我们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基本原则,抓好精准扶贫,减少贫困人口,从根本上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好绿水青山。只有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改善生态环境,让贫困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精准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精准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个别干部职工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职工有畏难情绪,认为扶贫主要抓好所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到户的就不细做了;二是个别干部职工缺乏农村工作经验,脱贫致富举措不够科学合理;三是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极少部分贫困户在规定时限难于彻底脱贫致富。必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直面问题是勇气,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ou1c87s1y670et7c26i4qfr01784a016m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