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明代文学史论述题(汇编)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精品文档 ? 论述题:

简述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与演变,并举例。 一、概况:

复古是明代文学的主流和总体特色,从明朝初年的宋濂到中期的前后七子,再到明末的张溥、陈子龙等人,均是鼓吹复古的。文学复古经历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的第一个复古浪潮,然后是以谢榛、李潘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的第二个复古浪潮,以及明末“言志”“崇道”思潮复兴的第三个复古浪潮。自前七子明确提出复古此命题后,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即形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的一条明显的主线。

复古文学的兴起既是对明初“台阁体”歌吟升平、文风萎靡的反拨,又是明初王学盛行、思想异动的情势之下,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对宋元以来文学审美理性化而出现的“道学体”的逆转。同时宋朝严羽的复古思想对明朝诗学家影响很大,不仅明初的高棅、李东阳深受影响,而且对明中期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有很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对严羽复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复古实质与目的:

复古运动实质上就是一场力图恢复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的文学运动,目的是荡涤宋元诗歌之流弊,矫正台阁体之陋态,振兴儒家文化之正统,复兴汉魏高古之人品。 三、复古的动因:

1.诗歌式微:从明朝开始,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形式被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形式所取代,明代的诗学家们希望探寻诗歌复兴之途。

2.社会氛围:前七子之前的弘治时期,作为正统文学的诗歌、散文有复兴的倾向,社会上学古之风日盛,为复古运动的蓬勃开展营造了氛围。

3.发展趋势:明初文坛在“台阁体”的笼罩下,创作大多以程朱理学为基础,道学气浓厚,追求雅正平和的风格,内容贫乏,文风萎靡,而代之而起的“茶陵派”并未彻底纠正台阁体的偏颇。 四、复古运动的发展过程:

? 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的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推崇汉魏盛唐。其代表人

物有宋濂、高启、高棅、李东阳等人。

1.高启:他的诗歌擅长模拟,借拟古而振起元末纤秾柔丽之风。 2.宋濂:《宋学士文集》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强调“文”要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

3.高棅:其论诗受严羽影响很大,以盛唐为法。高棅专门编撰《唐诗品汇》,提出“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中唐为接武,晚唐为余响”的理论。

(4.台阁体: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当时的台阁重臣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占据文坛主导地位,三杨是指杨士奇、杨溥、杨荣。诗文以欧、曾为师。他们所写的诗文内容大都比较平乏,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大多为应制、颂圣或应酬、题赠之作,饱含富贵福泽之气,多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这种文风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提倡,故而成为风气。与南朝宫体诗一脉相承却又有所区别。) 5.茶陵派: 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重要影响的是茶陵诗派。代表人物是李东阳,主要人物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等人。李东阳也是朝廷的重臣,在当时的文坛上威望很高。他的理论思想与创作实践未能摆脱台阁体的影响,但他对台阁体的弊端又有所匡正。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宗法杜甫,重视诗法和声调,提出“出入宋元,溯流唐代”。他的这些复古论点成为前、后七子拟古派的先导。李东阳的有一些诗歌摆脱了台阁体的影响,风格苍健,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抒写了作者个人的真实情感,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情况与精神状态,自成一家。 ? 明中期自宪宗成化到穆宗隆庆年间(1465—1572),文坛上流派众多,互相间有融合,也有冲突,文学复古思潮日

趋活跃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掀起了第一和第二次文学复古革新思潮。这期间的主要流派有前后七子和唐宋派。 1.郎署文学:

在成化、弘治时期,郎署文学逐渐兴起,代表人物是邵宝、储巏。二人被视为复古运动“开启门户”的人物。 在诗文复古方面,储巏重视“法律”、“典则”,他还非常反感当时靡弱的文风,竭力倡导刚健向上的诗风。他的许多文学主张与活动,为后来的李梦阳发动诗文复古运动奠定了基础。邵宝是茶陵诗派李东阳的门生,他有着较为明确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的崇古观念,认为汉时古作在千年后仍被人们摹拟,并不是人们盲目的贵古贱今,而是因为它承载了一种不受时间限制的、为古今所共有的审美心理和精神。诗文复古不单是对古作在“体”即外在形式等方面的模仿和沿袭,而更是应该是一种主体积极审美取向的内在诉求。 2.杨慎:

字用修,号升庵,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杨慎不仅拜于李东阳门下,还结识了同门下的前七子代表李梦阳和何景明,他经常和何景明切磋试论,并为李梦阳编了《空同诗选》。面对前七子偏狭的复古文学思潮,杨慎“于李、何诸子之外,拔戟自成一队”。杨慎的诗歌主张显得更加通达和客观。他认为唐诗继承了《诗经》的主情传统,所以他非常推崇唐诗,认为唐绝句达到了“后人力追莫嗣”的高度,但杨慎不专主盛唐,不偏废中晚唐,还提出了“人人有诗,代代有诗”的诗歌主张,不可云“宋无诗”。 3.金陵四大家:

“金陵四大家”是顾璘、陈祈、王韦、朱应登四人的合称,是因地域因素结合而成、在理论和创作倾向上体现出某种群体特征,而组织松散的文人集团。顾璘和陈祈二人在南京倡导复古思想,与京师前七子的主张遥相呼应,顾璘批点《唐音》,大力推崇盛唐格调;陈祈编选《古律手抄》,力图以盛唐之音规范当时学诗之风。 4.前七子: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生,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在权力地位上,不满于李东阳等馆阁文臣的压制;二在文风上,不满于三杨以来流行的台阁风格;三在思想上,不满于越来越占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及其对文学的侵蚀。同时还要注意的一点是,七子复古与王守仁心学的同时出现。

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前七子主要是在弘治、正德年间,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还包括何景明、王久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提倡学习古人的格调、法式。

核心人物李梦阳的复古主张尤为明显。他提出“宋儒兴而古文废”,“诗至唐,古凋亡矣”,还提出重视真情表现真情的主情论调,“以我之情,尺寸古法”,并且认为“真诗在民间”,对传统的文学观念提出质疑,李梦阳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诗歌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客观现实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也反映了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文学观念由雅变俗的特征,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

评价:他既反对台阁体的虚饰,又不满于李东阳的萎弱。李梦阳所倡导的文学复古,正是在当时历史环境下产生的一个旗帜鲜明的文学运动。这一运动,对于台阁体反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诗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对于宣扬道学的“理气”诗风也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5.唐宋派:

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虽说在主体上主要是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但各人趣味有所不同。一方面,他们提倡唐宋古文的载道传统,有比较浓厚的宗经明道色彩,但陷入重理轻辞的局限。另一方面,他们也主张直抒胸臆,借古人之法来表现个人之真精神与真面目,反对七子复古之举中“琢句为工”的模拟风气。唐宋派作家变效仿秦汉为学习欧曾,变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对七子的复古之风起了一定的遏制和纠偏作用,给后来的公安派以启迪,对清代桐城派亦有很大影响。

王慎中起初提倡取法秦、汉古文,后来复古志趣发生变化,把宋人欧阳修、曾巩作文之法当作重点学习对象。唐顺之与王慎中尊宋的态度相似,原不信服,后来对曾巩推崇备至,提倡“本色说”。茅坤曾采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家之文,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将上述唐宋古文名家标榜为效法的“正统”。归有光是唐宋派文人文学中成就最高的,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散文也被誉为“明文第一”。在散文方面,既推崇司马迁的《史记》,又尊尚唐宋诸家,对学古对象的择取更为宽泛。他对后七子对“琢句为工”的模拟风气难以容忍。 6.后七子:

至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为众人所瞩目。其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1)作为后七子复古理论集大成者的王世贞,他的《艺苑卮言》中提出复古的同时反对剽窃和模拟,主张学古和师心的结合。他主张诗与文的创作都要重视“法”的准则。特别是到了晚年,他在反省格调说的流变时,明确地将主格调者分成两种,一种是“先有它人而后有我”的“用于格者”,另一种是在“先有己”的基础上学习古人的“用格者”,从而提出了“有真我而后有真诗”的主张。

2)李攀龙在《古今删诗》选先秦汉魏、唐及明诗,表现“宋无诗”的主张,明朝诗歌以情为主,与宋朝诗歌以理为主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大相径庭,因此反对宋朝诗歌。

3)谢榛认为汉、魏诗歌可以并提,但是“魏不逮汉也”。也认同诗歌高古应该师承汉魏、盛唐。

评价:从总体上看,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强调取法须高,入门须正,强调格调说,虽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主张灵活多变,神化无迹。同时,后七子曾对当时在文坛上具有相当影响的唐宋派文人的某些观点提出了批评,击中了唐宋派一些作品理气过重的弱点。后七子创作的弊病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 随后复古思潮出现短暂的中断,这一时期反复古思潮出现,由激进的李贽,接受了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抨击伪道

学与重视个性精神的离经叛道的启蒙色彩;到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提出“性灵说”的文学主张,并力矫前后七子文学复古所难以和服的拟古蹈袭的走向俚俗肤浅的弊端;继公安派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崛起文坛,力图将文学引入“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这时期晚明小品文趋于兴盛,体制短小,风格隽永,反映了晚明时期文人文学趣尚的某种变化。

? 明末文坛,时局动荡不安,明朝政府面临覆灭的危机。特殊的时代环境给文坛带来新的影响。文社的兴起是明代

末年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文社的兴起带来了明代第三次文学复古革新思潮。 复社:

崇祯元年,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与此同时,陈子龙、徐孚远、周立勋等创建几社,与复社遥相呼应。这两个文人团体以“复古学”为宗旨,提倡“兴复古学,务为有用”的复古实用思潮。

陈子龙是复社和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在文学主张上,他注重复古,完成的《几社文选》提倡“文当规模两汉,诗必宗趣开元”的文学思想,同时他并不泥古不化,提倡在古法中贯穿作家真情即“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范古为美”, 由此出发,他可定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但也指出“模拟之功多而天然之资少”, 实即要求学古与求真相统一。多感时伤事之作,具有浓烈的感情与爱国色彩。

评价:明末文社虽然倡导继承“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思想,但并未陷入无病呻吟的模拟误区。在复古内容上强调“兴复古学”重视文章的“经世”功能,为朝廷的革新政治服务。明末社团所倡导的这种复古思想得到社团广大成员的广泛宣传和支持,掀起了明代末年第三次文学复古思潮。 五、看法: 1)优点:

① 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不仅是一次文学运动,而且是一次思想运动。与唐代古文运动一样,具有恢复古代文学传统和复兴儒学的双重目的,都给当时的文学界和思想界带来了冲击和活力。

② 复古运动也为历史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建立了以格调说为核心的古典诗学理论,并在品评古代诗文体貌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就。

③ 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在有反理学、反人性压抑的倾向,对晚明重情文学思潮有先导之功。他们的诗文创作中,注重修辞、声律等文学作品外在的表现形式,崇尚捍卫古诗的自然真率,崇尚秦汉顾问的情质宛恰,一定程度上是反抗理学对文学的渗透。

④ 求真、求情,重自然、重民间文学,逐渐把“真”、“情”引入到他们的诗文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中,用来和内容枯燥、形式僵化的台阁体、八股文相对抗。如前七子核心人物李梦阳就提出“真诗乃在民间”。 2)缺点:

① 重形式,轻内容,复古重体格声调、以再现汉魏盛唐文学风貌为目标,因此也被人称为“形式上的复古”。对于人生诸问题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显得相对保守。

② 他们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真实的诗歌创作拟古蹈袭痕迹明显,甚至于发展到后七子走向了极端。如王世贞拟古乐府《上邪》中,“上邪,与君相知,譬彼结发而盟,山摧海枯志不移”显然套用汉乐府“上邪,我欲与君相思,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才敢与君绝”。这种刻意规摩造成的后果,毫无生命力可言。

③ 持论偏激,对前代的作品没有采取全面分析的态度,而是把自己所推崇的对象推向至高,都认为“宋无诗”。如王世贞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务读”。 3)自己的看法:

① 中国文学复古运动与儒学复兴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唐代古文运动一样,明代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也具有复兴文学和儒学的双重目的,具体表现在他们对明中叶士风与学风的反对、对宋明理学的弊端及理学家文艺观念的不满上。如果说其中某些人具有了“反理学”的倾向,我觉得那也只是在儒学范围内,在尊重周、程、张、朱等理学大精品文档

明代文学史论述题(汇编)

精品文档?论述题:简述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与演变,并举例。一、概况:复古是明代文学的主流和总体特色,从明朝初年的宋濂到中期的前后七子,再到明末的张溥、陈子龙等人,均是鼓吹复古的。文学复古经历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的第一个复古浪潮,然后是以谢榛、李潘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的第二个复古浪潮,以及明末“言志”“崇道”思潮复兴的第三个复古浪潮。自前七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oppt8e4gh7z7sh75m1a072ie1yhw200mz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