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4-2024学年九年级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4-2024学年度下学期九年级语文4月测试题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命题教师:

★同学们,请将所有试题答案完整书写在“答题页”上,否则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3分)下列词语中书写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媲美(pi) B.藩篱(fan) C.咫尺(zhi) D.啮齿(nie)

蝼蚁(lou) 校补(xi do) 篡夺(cuan) 骸骨(hdi)

沾轻怕重(nian) 浑身解数(xie) 叱咤风云(z hd) 即物起兴(ji)

2.(3分)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

A.考试焦虑是考生经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如果考生善于进行心理调适,就能避免减轻 不良反应。 去掉“避免”

B.当乐天为“萨德入韩”提供土地的消息传出后,受到了中国民众的强烈抵制。 将“受到”改为“遭到”

C.当下语文教育展示出的功利化和庸俗化倾向,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把“展示”改为“暴露”

D.请柬的封套上古香古色地印着青铜器,上面整齐地排列着身披铠甲,手持盾牌的秦军战 士。

将“古香古色地印着青铜器”改为“印着古香古色的青铜器” 3.(3分)下面对名著及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鲁迅称为神魔小说,林庚称为童心之作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 《西游记》。

B.江姐,许云峰,齐晓轩,刘思扬,小萝卜头都是长篇小说《红岩》中的人物。 C.宋代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D.清代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通过贯穿全文的主人公范进的故事,抨击了科举制 度对人的毒害。

4.(3分)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A.你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对一位老奶奶说:“看到你老95岁高龄还这样硬朗,我们从心里高兴。祝您长命百岁!”

B.学生在考场外紧张等待考试,带考老师说:“别紧张,深呼吸,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

C.王嫂挑选香蕉,不满意,转身离开,老板念念地说:“挑那么久,又不买,神经病!” D.王强对参加父亲寿宴的亲朋好友说:“非常感谢大家能抽空参加令尊的生日宴会!” 5.(3分)对下面这首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

B.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写兴感之由。 C.诗歌直接正面叙写赤壁之战,更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

D.诗中可以读出诗人对周瑜的一丝不屑和嘲讽,还有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6.(3分)填入下面横线中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作为普通人,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 是康德,不妨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 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 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 A.不过,也请记住,经典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 B.在不实用而又有趣的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

C.因此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考验。 D.事实上,只要读经典就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独特而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7.(7分)按原文填空。

(1) ,崔九堂前几度闻。 (2) ,往来翁忽。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柳宗元《小石潭记》)

)

(3) ,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5)布衾多年冷似铁,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征蓬出汉塞, 。(王维《使至塞上》) (7) ,山岛竦峙。 二 阅读(45分)

(一)读《醉翁亭记》,回答8-10题。(8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

(曹操《观沧海》)

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 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

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意:

(2)秀:

9.(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0.(2分)文中写到“乐”的三种情境,其中“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请在文中找出 两个依据。(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二)阅读说明文语段,回答11一14题。(11分)

①在世界美食文化的大餐桌上,有一种面食简单而平常,却风靡已久,这就是面条。 ②若问面条的问世时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早。有资料记载,1991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一处两千年前的墓葬里,发现器皿中盛有又细又长的食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

③面条横跨亚欧,它的普及与商贸密切相关。我国宋代的开封曾有“面条天堂”的美誉,这与其繁华开放的国际商贸大都会的地位不无关系。有文字记载,当时阿拉伯商队长途跋涉,穿越丝绸之路来到开封经商,能够保存6个月的干面条就是他们最喜爱的食品。在经商途中,他们将干面条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后来,面条又以开封为起点,传播到蒙古、韩国、日本等国。商贸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面条的普及推广。

④传说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意大利的西西里,于是阿拉伯面条就随着伊斯兰文化传入西西里,促成了意大利面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一批西藏喇嘛为传播中国文化来到不丹,不久,不丹人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食——“面迟”。有学者认为“面迟”是对中文词语“面条”的异读,也是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可见,面条的发展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有关。

⑤面条细长易煮,可干食,可汤食,适合东西方不同的烹饪方法,因而能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成为人见人爱的美食。如今,全球50亿人口每年消费约100亿块现代版干面条——方便面。如果用这些方便面来搭建埃菲尔铁塔,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些方便面足以搭建327座埃菲铁塔!

⑥在面条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赋予它丰富的象征意义。仅以亚洲为例:在日本,人们在农历七月初七吃素面象征着好运连连。在泰国,人们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象征着喜事不绝。在我们中国,生日吃面条的传统绵延千年,它象征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细长的面条蕴含着人们对好运绵长、幸福持久的殷切希望。

⑦一碗小小的面条丰富着我们的饮食文化。它是一种“美味粘合剂”,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面条记录着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不同地域间传递文化,连接起全世界。 11.(3分)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12.(3分)简要概括面条的普及与发展有哪些原因?(写出3条理由)。

13.(3分)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出现在新疆。

B“面迟”指的是意大利面。

C如今,全球年消费方便面100亿块左右。D亚洲人经常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 14.(2分)指出下列句子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

(1)如今,全球50亿人口每年消费约100亿块现代版干面条——方便面。(

)

(2)仅以亚洲为例:在日本,人们在农历七月初七吃素面象征着好运连连。(

)

(二)阅读《书香为伴》,回答15-19题。(14分)

书香作伴

①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②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③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 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 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 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 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腾跳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扑过去,蹲在那 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④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 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 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 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 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得的书,安静在我的 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⑤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 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 水一样的。一个村庄,在安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⑥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婴s,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 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⑦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 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 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⑧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 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 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 有关。

⑨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 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 书里面。

0oob84g6ks1symv1jox557eja0pqkz006m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