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图书资料
指标的改进
[论文摘要]新出台的针对新建本科高校的教学评估方案沿袭了旧方案对图书资料指标的设定,在人们的阅读需求已呈多元化的数字化时代,这样的指标设置就凸显了缺乏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评估的馆藏范围过窄以及缺乏对高校所属地区差异的考虑等不足。文章指出,新的评估方案设定图书资料指标时要考察读者满意度、对图书馆的馆员素质要提出一定的要求、要将电子资源计入馆藏总量、要考察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实行不同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分类评估,这样才能实现对图书馆评估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评估方案 图书资料 高校
进入网络化、数字化时代,人们阅读需求已呈多元化,若在进行高校评估时对高校图书馆仍一味地强调纸质图书,就会严重脱离时代,违背人们对图书馆的实际需求意愿,评估也就成了缘木求鱼。2010年7月出台的、适用于未参加上一轮评估的各类新建本科高校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调研方案(试行)》中(以下简称《合格评估方案》),图书资料方面的指标“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的数量标准仍与2004年8月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C级即合格标准完全相同,并且仍然只是单指纸质图书。笔者以为,新的评估方案应该对图书资料这项指标认真加以改进,才能适应时代需要,才能真正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评估方案指标设定存在的不足
1 缺乏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一是缺少读者满意度的测评。由于《合格评估方案》没有读者满意度的指标规定,高校图书馆为了在评估中取得好成绩,会处处在形式上开展迎评工作,而对读者的实际需求会很少考虑,背弃图书馆的办馆宗旨。二是缺少对馆员素质的考核。现有的对图书馆评估指标完全忽略了对图书馆人员素质的要求,而“人”恰恰是图书馆各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部分,如果不重视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2 评估的馆藏范围过窄。《合格评估方案》中只设立了“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两个指标,并且只针对纸质文献,将电子资源排除在外。这纯粹是一种重规模、重投入的传统管理观念,会导致很多高校图书馆为了评估达标,突击滥采乱购,拼凑馆藏总量,购进劣质或价格低廉且利用率低的特价图书,任意增加复本量,甚至将已经剔除的鲜有人再看的旧书进行再加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样一来,实际并未从根本上满足读者的需要,没有达到设立评估指标的初衷。
3 缺乏对地区差异的考虑。根据《合格评估方案》的指引性规定,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的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的合格标准分别为70~100册、3~4册,这里并没有区分地区间的差异。现实中,由于全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高等学校之间也会存在发展上的不平衡,不应该用完全一致的标准去衡量。如在图书价格不断上涨的形势下,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底子较薄弱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讲,指标规定的数字明显过高。 二、图书资料评估指标的改进
1 考察读者满意度。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高校图书馆一切工作的目的是为读者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评估的目的也应是促进图书馆以优质服务获得读者满意。因此,应将读者满意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列入《合格评估方案》之中,切实提高读者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 对馆员素质提出要求。图书馆员是制约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图书馆的内涵发展息息相关。图书馆没有高素质的馆员,就没有高质量的馆藏,更谈不上高质量的服务。英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哈里森认为“即使是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充分挖掘馆藏优势、效率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因此,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时,对图书馆的评价,必须对图书馆馆员的素质提出要求。对馆员素质的评价,可以从学历结构、职称状况、学术水平、业务能力、敬业精神以及接受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的情况等方面加以考虑。
3 将电子资源计入馆藏总量。如今,读者的阅读方式已发生了多样的变化,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成了读者的主要阅读方式之一。适应时代变化,高校图书馆已普遍呈现出文献载体多元化、馆藏文献数字化、文献传递高速化、工作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电子资源建设已是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文献(包括数据库)、虚拟文献等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的作用已远远大于纸制文献。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十条中也明确规定:“在文献采集中应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兼顾文献载体和使用权的购买。”因此,图书资料评估指标的设定应转变观念、努力创新、积极变革,充分体现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不宜再继续单一地强调纸质图书的藏书量,而是应当将电子资源计入馆藏总量,以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防范胡拼乱凑纸质图书馆藏量的恶劣局面再次发生。
4 考察资源利用率。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与利用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程度,决定着图书馆社会效益的好坏。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两个指标虽然可以表达馆藏数量,但其难以表达馆藏资源的质量状况,更难以准确评价馆藏的利用程度。为了在评估时能有效考察图书馆购买的纸质文献及其他类型文献是否做到“为用而藏”,其质量和利用效果如何,可以引进“适用率”这个概念。即适用率=当年读者借阅(点击或下载)图书(包括电子类图书)种数/前5年(含当年)入藏图书种数×100%,或适用率=当年读者借阅(点击或下载)图书(包括电子类图书)种数/馆藏图书种数×100%。图书馆文献资源适用率越高,
就越能表达图书馆的馆藏质量高,就越能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5 对不同地区分类评估。《合格评估方案》统一适用于各类新建本科院校,但是,不同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有着不同的办学特色,不同的专业设置,发展水平也不一。这就决定了不同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图书馆建设目标不同,性质、任务不同,服务模式不同,办馆经费不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先生等也提出了实施分类评估的思想。因此,评估指标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高校图书馆的实际,考虑各种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图书馆的馆藏基础,还要考虑国家对不同高校经费支持的力度之差异。对不同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图书资料评估指标的设定应区别对待,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具体地分类提出不同的要求,摆脱“齐步走”的评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