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摭谈
海门市开发区中学 丁 忠
在体育教学中,虽然我们一直高举“健康第一”的旗帜,但是在实践中,一般只会注重身体素质的训练,忽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世卫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所以,健康应该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以前那种忽视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学观念是片面的。我们应该认识到体育教学中,在学生掌握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其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才是完整的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也是课程改革的宗旨所在。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体验和探索,结合调查和查阅一些资料文献,认为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也能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强身健体及以后涉足社会都有着积极意义。
一、中学生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的基本涵义
心理健康应具有哪些要素呢?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因为这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方向和目标。心理健康从心理学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但从体育教学上说心理健康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学生对体育学习较强的求知欲望,对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兴趣。第二,学生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识,了解和认识自己。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三,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能把握和掌控自己情绪,把自己的心境调整到良好的状态。能经常处于轻松、积极向上、心情乐观的状态,擅长于从体育学习中寻找快乐,情绪稳定。第四,能和他人融洽相处,善于沟通交往。第五,人格要健全,完整。心理特性和理想观念各方面要平衡发展。第六 学生要有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的能力。当然,年龄特征也是心理行为必须符合的条件之一。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而且严重地偏离他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讲都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影响中学生体育教学心理健康的原因及其分析
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了解分析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不良的因素,然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这样才会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那么影响中学生体育学习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自身胆小自卑。其造成的原因主要有自身身体机能低下、健康状况不佳和学习能力以及外界长期影响形成不良个性心理。胆小自卑表现在有的学生先天身材瘦小或者特别肥胖,或有某些身体方面的缺陷等,造成他们在练习中思想负担较重,担心动作变形或不到位,引起其他同学讥讽而产生对运动的胆怯,导致心理障碍,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2.外界环境压力与应激。压力与应激表现在成绩考评时,感觉教师重视其他学生,忽视自己,认为教师不公正、有偏向。或者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是核心队员,
对取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又喜欢展示自己,但是这样做又得不到教师的认可。这种学生内心往往又无法调节,可是又不能与其他人沟通,久而久之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正常。
3.历史性受到心理挫折或创伤。历史性的心理挫折或创伤表现有些学生因为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技能时掌握、巩固动作的能力低导致不能与正常的教学同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与那些身体素质好、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比较时,总感觉好像自己再刻苦也无法赶上其它学生,因此在练习时一直有思想顾虑.显得怯懦、苦恼,放不开手脚,结果只会导致学习状态下降,逐渐产生自卑心理。但是有些学生比较浮躁,爱出风头。为了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喜欢展示自己。碰到自己不能胜任的动作时,明明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打肿脸充胖子”,结果目标又不能达成,还受到其他同学讥讽,时间一长埋下了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也就影响着其以后的学习。
三、中学体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1.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坚强拼搏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意志品质
实践活动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身体实践活动并不仅仅是肌肉力量的感觉,同时还贯穿着对知识的理解、情感的体验、心理的活动等一系列因素的出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安排艰苦的环境,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如在耐力跑,力量性练习等教学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接力跑教学中,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当然还可以利用在体育活动后得到的“满足感”,引导学生了解保健知识和培养积极的锻炼习惯,形成合理处事、讲究规律的科学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一些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在的原理又能体会外部形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想素质的提高。
2.在体育活动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水平差异很大,能力较差的学生由于恐惧心理,在练习过程中敷衍了事,不敢认真参与。根据这种情况,教师要暗示这些学生,可以对他们降低一定动作难度,并且对个别学生单独辅导,让他们容易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同时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师生关系融洽,同学之间互相关心,让每个学生在练习中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亦可运用积极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取得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当然也会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体育教学具有比较固定的模式,学生以个体或小组的形式参与各类身体活动。在练习中通过互相合作、帮助、比赛、探讨等形式,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小组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直接、范围更广泛,构成了一个特定的教学环境,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进入微型社会的心理需求。作为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微型社会环境,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自己,正确地和朋友交往,合理处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逐渐培养
文明的行为规范和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之间要注意及时沟通理解、互相关心与支持、互相激励与帮助、互相尊重与信任。特别是在集合队伍、接力跑等项目练习时,更有利于进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比如在整队时学生必须要振作精神,互相督促,相互配合,加强团队合作,如果不注意整体协调,那么队伍就会排得歪歪斜斜,报数时杂乱无章。在接力跑时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鼓励,发挥各支队伍的最佳水平,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个人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必须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能关心集体,关爱同学,才能和大家共同配合,增强团队的合作。
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心理状态是客观存在的,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体育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