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名词整理 第一章:绪论
1、音韵学:
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
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
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
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 6、北音学: 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
1、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但“反”和“切”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反覆切摩”的意思。 2、切上字、切下字:
由于古书是直排上下书写的,所以前一字被称为“切上字”,后一字被称作“切下字”。由于时代局限,古代反切上下字用字都很不规范。
第三节 关于声纽的概念
3、声紐:
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里是关键,是中心,其实有的字音就没有声母。在汉语字音里,真正必不可少的成分还是韵腹和声调。不过这个名称倒也说明了古人为什么把声母叫做“声纽”的道理,就是取其声音之枢纽的意思。表示声母的名称还有“字母”(声母的代表字),“声类”(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
最早提到“纽”的文献是唐代孙愐的《唐韵·序》。 4、字母:
声母代表字为“字母”。“字母”不同于反切尚自,它是比较固定的用字。古代音韵学家将他们分析汉语声母所得出的所有声母的代表字,即“字母”,按照五音分类列成一个表,即字母表。 5、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宋朝无名氏将守温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套字母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也可以由此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及用来说明语音发展的规律。这三十六个字母实际上是宋人根据唐末三十字母(见《守温韵学残卷》)增补而得,反映的是宋朝时候的语音系统。 6、五音:
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上将声母分析为五音,即:喉、牙、舌、齿、唇。此外舌音又分舌头、舌上,齿音又分齿头、正齿;后来又加上半舌、半齿,于是就有七音、九音的概念。守温三十字母和宋人三十六字母就已经按照五音进行分析字母的发音部位了。
7、清浊:
从语音学上来看,清与浊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声带颤动不颤动。明代音韵学家方以智所谓用力的轻重,也许是指的声带的作用。发音时声带颤动就是重,即浊音;声带不颤动就是轻,即清音。二是送气不送气。音韵学上所谓“初发声”(清)是指不送气,“送气声”(浊)是指送气。此外,它还涉及阴和阳,这是指声调的阴阳。阴调为清,阳调为浊。关于清浊,古代还有更细的分类,“清”又分为“全清”和“次清”,“浊”也分为“全浊”和“次浊”。 “全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擦音 “次清”: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擦音 “全浊”: 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擦音 “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在音韵学上,“全清”-- 可以单说“清”;“全浊”—可以单说“浊” 因而,“清浊”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广义:○“清”包“全清”、“次清”;“浊”包“全浊”、“次浊” 2狭义:○“清浊”→“全清”、“全浊”/“次浊”→“清浊”(《韵镜》) 8、声类:
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 清代陈澧最先进行这项工作,他在《切韵考》中将归类后的每一类省称作“声类”如:都类:都丁多当德冬
这些反切上字同代表[t] 这个声母。称作“都”类。 陈澧分为40类,黄侃分为41类,高本汉、白涤洲分为47类,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分为51类、赵元任、李方桂分为37类。
第四节 关于韵母的概念
9、韵、韵母、韵类、韵部、韵目、韵摄 (1)韵:
是包含了韵腹、韵尾、声调的单位;韵与韵母是不同的,韵只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韵母还要区别韵头,因此韵的概念比韵母的概念要大。但是韵和韵母的区别除了不计韵头介音之外,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韵还要区别声调,而韵母则不需要区别声调。 (2)韵母:
一个音节中声母之后的音质成分。韵母可以进一步分析为“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三部分。 (3)韵类:
在音韵学上,韵类本来是指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声类则是反切上字的分类)。在韵书中,每个韵下都用了许多反切下字,这些反切下字表示每一个韵里的不同韵母。如《广韵》的东韵,反切下字就分成两类。这就是说,韵类不仅区别韵头,而且还要区别声调,可见韵类是关于韵的最小的一个概念了。 (4)韵部:
和韵类相反,如果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介音,只是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这就是韵部。韵部是比韵母和韵更大的概念。比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讲《诗经》用韵就分古韵为二十九个韵部。每一个韵部都中都包括那些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字。《广韵》分二〇六韵。而在上古,仅有二十九或三十个韵部。 (5)韵目:
韵书里的韵的标目,就是韵的代表字。比如《平水韵》里的平声先韵,它包括现代读[an][uan][ian][yan]等韵的许多字,如“先、烟、玄”等。这些同韵字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拿来作为这个韵的代表字,而传统韵书上习惯用了“先”字,并将这些同韵字称做“先韵”,“先”就是一个“韵目”。《广韵》二〇六韵,就用了二〇六个代表字作韵目,这二〇六韵的代表字就叫“韵目”。所以“韵目”实际上和韵是一致的。 (6)韵摄:P38
一个比韵部更大的单位。它指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的一组“韵”。比如,“效摄”包括“豪、肴、宵、萧”四个韵部(包含其平行的上去声韵,一共是十二个韵)。所以韵摄在关于“韵”的概念中,是个最大的概念。
10、开合:P38(在音标输入中泪洒桌面)
音韵学根据韵头的不同,把韵母分为“开”“合”两大类。
合(即合口)是指 韵头是[u]或者韵腹是[u]的韵母,但是在古代,[i]和[u]可以同时做韵头,(以i和u同时做介音的也算合口);反之都归为“开”。也就是说,韵母中只要有[u]的就是合口呼,没有的就是开口呼。古代开合口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圆唇/不圆唇的区别。
等韵图在处理开合问题的办法就是分成两个图 11、阴声韵:无韵尾和以元音为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以鼻辅音[-m][-n][-?]为韵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塞音[-p][-t][-k]为韵尾的韵母。
这里所谓“阴声韵”和“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如阴平、阳平)
毫无关系。
12、对转、旁转:P43
汉语语音演变的一种规律。是指在主要元音保持相同的条件下,韵尾发生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之间的变化。从 阴声韵→阳声韵 / 阳声韵→阴声韵,只是韵尾发生变化,主要原因一般是必须相同的,这样统称为“阴阳对转”。
另外还有韵尾保持相同的条件下,主要元音的发音部位发生变化,叫“旁转”。 其中“对转”的现象尤其普遍,古代称作“阴阳对转”,之所以不叫“阴阳入对转”,是因为古人把入声韵归到阴声韵里。
第五节 关于声调的概念
13、四声:
古代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普通话四声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14、调类:
是指某一种语言或某一种方言里的字调归类的情况,即按照实际读音分类归纳的结果/声调的语言中声调的类别。古汉语的调类有四个,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普通话的调类有五个,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 15、调值:
有声调的语言中各调类的实际读法,即字音的高低升降。两个不同的方言,字调的分类法(调类)可以相同,但每一调类的实际读法(调值)却可以不同。如北京语音的阴平读高平调,天津话的阴平读低平调。 16、四角标调法:
古代一种标注声调调类的方法。利用在一个汉字的四个边角处标上符号的做法来进行标类。(区别于五度标记法) 17、舒促:
从另一角度给四声分的类:平上去三声总称为舒声,入声单称为促声。 舒,是舒缓的意思,平上去三声相对于入声来说音节比较长,所以叫舒声; 促,是急促的意思,入声有塞音韵尾,音节短 促,所以叫促声。
舒促同时也是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之间的区别。因为在区别这三类韵尾的时候,阴声韵和阳声韵只有平上去三种调类;入声调即属于入声韵。 18、平仄:
是诗韵当中的概念,平,是平声;仄,是上去入三声的总称。 诗韵里把平声跟仄声相对看待,诗的格律主要由平仄来决定。 19、曲部六韵:
是在 阴、阳、入 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而得。因为是明代戏曲理论家沈宠绥为分析元曲押韵的韵部而设立的,故称为曲韵六部。沈氏把韵尾分成六类: 鼻音,收-?;抵腭,收-n;闭口,收-m; 噫音,收-i;呜音,收-u;于音,收-y。
除此之外,还有“有音无字”一类,实际上是零韵尾。总共应该算七类。 到了清代,毛先舒《韵学通指》、戈载《词林正韵》先后对沈宠绥的说法加以修订,加上了入声韵, 成为以下六类:
穿鼻,收-?,-k; 抵腭,收-n,-t; 闭口,收-m,-p; 展辅,收-i; 敛唇,收-u;
直喉,收零韵尾-?。
第六节 等韵图
20、等韵图:
等韵图的性质也就是一种声、韵、调配合表,只不过它是古代等韵学家制定的一种古音的声、韵、调配合表。最初,等韵图是用来分析韵书中的反切的。反切上字表示声母,下字表示韵母和声调,等韵图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把每个反切的声、韵、调分析出来,制成音节表,每个反切所表示的字音都反映在图表里。
21、轻、重: P56 小册P96
重表示开口,轻表示合口。此外还有“重中重”“重中轻”“轻中轻”“轻中重”等概念,具体内涵不清,但一般而言,凡是“重”字开头即为开口,反之为合口。 22、四呼:
指 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也是按韵头的不同为韵母分类。这些名称在明代就有了,但到了清代的潘耒《类音》才正式确立纯粹从唇形的分析将韵母分为“四呼”。 23、等:(请根据现代语音学知识,举例简述传统音韵学中“四等”的概念)小册P96
是等韵图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音韵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性质比较复杂,用现代语音学来看,它主要是分析韵母的。按原理来说,每个韵都有开合各四等。“等”是根据韵母中主要元音及介音的发音状况的差异而划分的类别。
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中有“四等轻重例” :四等的区别,在于声音的洪细。 清江永《音学辨微》说:“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用现代语音学术语来说,一二等韵没有[i]介音,所以声音“大”,三四等韵有[i]介音,所以声音“细”,二等韵的主要元音比一等韵稍前稍高,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间稍小,所以“次大“,四等韵的主要元音比三等韵更前更高,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间最小,所以“尤细”。
等与声母也有关系。因为声母、韵母有一定的配合关系。等韵图中,轻唇音只出现在三等韵,舌头音只出现在一四等,舌上音只出现在二三等,齿头音没有二三等,正齿音没有一四等,日母只有三等。
24、摄(十六摄):P59
等韵学家把韵尾相同,主要元音相近的原则,把古音——主要是《广韵》的韵母系统归纳为若干大类。一般是将《广韵》的206韵归纳为十六摄。
“摄”即“统摄”,以少持多。如“元”、“寒”、“山”、“先”、“仙”等韵,韵腹比较接近,而且都收-n韵尾,归为山摄。
“十六摄”分别为:通摄、江摄、止摄、遇摄、蟹摄、效摄、臻摄、山摄、果摄、假摄、宕摄、梗摄、曾摄、流摄、深摄、咸摄。
每一摄包括的韵数是不等的,小摄仅包含三个韵→假摄;大摄则包含三十二个韵→咸摄。 韵摄的归并主要还是根据韵尾相同。
十六摄反映了宋元以后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后来的曲韵“十三辙”就是在十六摄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归并起来的。十六摄则是四十三转的演变和简化。
25、转:P59 (为什么一定要区分“转”的概念呢?)
等韵图里的“转”,就是辗转的意思,指声母与韵母辗转相拼,拼出一个字音。 “转”有内外之别,凡是有二等韵的摄叫“外转”,反之就叫“内转”。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