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工业化导致新兴城市的形成,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形成的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专门化阶段
综合化阶段
成熟化阶段
区域化阶段
2、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
相对集中时期
相对分散时期
绝对分散时期
3、增长极核理论
佩鲁 1950年 增长极核理论
1966年由经济空间扩展到地理空间
极化效应(生产要素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集中)、扩散效应(生产要素的扩散),使区域经济趋于协调,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过程。
4、经济全球化理论
逆工业化|后工业化
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多数城市中。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为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的异质性 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会群体聚居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即出现居住分异。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 老龄化社会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社会---当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总数的14%时则进入老龄社会。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城市经济活动的三大产业分类
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和克拉克
第一产业(产品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
三、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
(一)城镇化及其特点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3、城鎮化的进程与特点
诺瑟姆曲线 初期缓慢发展阶段,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后期饱和阶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