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吸虫 第三节 布氏姜片吸虫
一、 学时分配:1学时。 二、教学大纲要求 【掌握】
1、成虫、虫卵主要形态特点。
2、成虫寄生部位、中间宿主、植物媒介、感染方式。 【熟悉】
姜片虫病的病原学诊断。 【了解】
1、生活史各环节。 2、致病
3、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
三、主要教学内容
布氏姜片虫,俗称姜片虫,因寄生于小肠也称肠吸虫,可致姜片虫病。
一、形态
成虫:虫体肥厚,长椭圆型,背腹扁平,体形似姜片,生活时肉红色,死虫经固定后灰白色。长20-75mm,宽8-20mm,为人体中最大吸虫之一。体表有棘:腹吸盘较口吸盘大;消化道有口、咽、食道、两肠支;睾丸两个,高度分支,前后排列于虫体后半部;卵巢一个,位于睾丸之前,分支;子宫盘曲在卵巢与腹吸盘之间。缺受精囊。
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大小为130~140μm×80~85μm;卵盖不明显,卵壳薄;卵内含卵细胞一个,卵黄细胞约20~40个。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部位:终宿主(人与猪)的小肠上段 中间宿主:扁卷螺。
传播媒介:菱角、茭白、水浮莲、浮萍等水生植物
感染方式:终宿主生食带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 生活史各环节:
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后尾蚴各阶段。寄生于终宿主小肠上段的成虫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落入水中后经3-4周发育孵出毛蚴。毛蚴侵入扁卷螺,在螺体内经1-2个月发育和无性增殖,先后形成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和尾蚴。尾蚴成熟后逸出螺体,附着在媒介水生植物和其它物体的表面形成囊蚴。人和猪生食含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囊蚴在终宿主上消化道囊壁破裂,后尾蚴逸出并吸附在肠粘膜上经1-3月发育为成虫。成虫在人体内寿命为7个月到4.5年不等,每一成虫日产卵量可高达15,000个。
三、致病
姜片虫成虫虫体大,吸盘发达,吸附力强,因而宿主肠机械性损伤较明显,被吸附的肠粘膜及其附近组织发生炎症反应、点状出血、水肿甚至脓肿和溃疡。
成虫吸附在小肠壁争夺宿主营养,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营养不良和消化功能紊乱。严重感染的儿童可有消瘦、贫血、发育障碍甚至因衰竭而死亡等。大量感染时虫体成团可引起肠梗阻。
姜片虫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或右季肋下隐痛,间有消化不良性腹泻,精神萎靡、倦怠无力等症状。
四、诊断
姜片虫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方法对感染早期或大面积普查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1.浓集法(一次连续查3张厚涂片或水洗沉淀法)以检查虫卵。少数患者因虫体尚未发育成熟或感染度低而不易查见虫卵,应反复多次粪检或作粪便定量计数以确定其感染度。姜片虫卵与肝片吸虫卵和棘口类吸虫卵形态极相似,应注意鉴别。
2.部分病人可自然排虫或偶尔呕出虫体,通过鉴定虫体确诊。
五、流行
姜片虫是人、猪共患的寄生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除东北和西北地区以外,其他地区均有姜片虫病流行或动物感染。猪姜片虫病的流行区较人姜片虫病的流行区广。目前,由于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很多地区的姜片虫感染率已明显降低,流行区也缩小。但个别地区如广东的姜片虫感染率有上升的趋势。
流行因素:病人、带虫者和猪是传染源,家猪是主要保虫宿主。人、猪的粪便用作肥料;流行区水田内有大量中间宿主孳生,如尖口圆扁螺、大脐圆扁螺、半球多脉卷螺等;以及生产水域内有众多的媒介水生植物。用新鲜水生植物喂猪可致猪感染,人感染主要与生食水生植物的生活习惯有关。
六、防治
控制传染源,查治病人和病猪;加强粪便管理,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抓住经口感染这个环节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对本病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的认识,做到将菱角等水生植物经去皮、洗刷或烫浸后再吃。姜片虫病的治疗药物是吡喹酮。
第三章 吸虫--布氏姜片吸虫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