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的规模,并为家庭、社会节约大量的医疗资源和费用。因此,慢性肾病必须进行早期防治。
十二、怎样对慢性肾脏病进行早期防治?
(一)对没有肾病的人群(健康人群),要做好预防,具体预防措施有:
1、减少盐的摄入,饮食宜清淡。
2、平衡膳食。人吃下大量的动植物性蛋白质,最后的代谢产物——尿酸及尿素氮等都需由肾脏负担排除,故暴饮、暴食将增加肾脏负担。
3、适当多饮水、不憋尿。尿在膀胱里太久很容易繁殖细菌,细菌很可能经由输尿管感染到肾脏,每天充分喝水随时排尿,肾脏亦不易结石。 4、有计划坚持每天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避免感冒; 5、当喉部、扁桃腺等有炎症时,需立即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抗生素彻底治疗,否则链球菌感染易诱发肾脏疾病。(尤其是小朋友更需要注意) 6、戒烟;饮酒要适量,避免酗酒;
7、避免滥用药物,多种药物、化学毒物均可导致肾脏损害。如长期大量服用止痛剂,不恰当的应用氨基甙类抗生素,长期、过量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等,可缓慢地引起肾功能破坏。
8、妇女怀孕前最好检查有无肾脏病及肾功能情况,如果有相当程度的肾脏病时(有时自己都不知道),要与肾脏专科医师研讨可否怀孕。否则盲目怀孕,肾脏病可能很快恶化引起肾功能不全。
9、每年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也可同时做肾脏B超检查。了解疾病的家族史。从而对肾脏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二、对高危人群,即患有可能引起肾损害疾患(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等)的人群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防止慢性肾病发生(即一级预防)。除上述措施外,还要注意:
1、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肥胖、高血脂等),在专科医师指导下坚持药物治疗;
2、合理饮食,坚持相对应的低盐、低糖、低嘌呤、低脂等饮食; 3、密切观察自身的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指标,严格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
4、至少每半年一次监测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以便发现早期肾损害。
三、对已有早期肾病的患者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重在延缓或逆转慢性肾病的进展,以期尽最大可能保护受损肾脏(即二级预防)。除以上所述各项措施外,还要注意:
1、积极治疗原发性肾脏疾病,控制蛋白尿水平:尿蛋白越多,对肾脏的损伤越大。应维持尿蛋白每日排泄少于 0.5g ,或尿蛋白/尿肌酐< 30mg/g?Cr。
2、低蛋白饮食:低蛋白饮食具有保护肾功能,减少蛋白尿等作用。通常每日每公斤体重可摄入0.6-0.8克蛋白质。对肾功能受损严重者,对每日进食蛋白质的限制应更为严格,但同时必须防止营养不良。
3、避免或及时纠正慢性肾病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累及肾脏的疾病(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缺血性肾病、狼疮性肾炎)复发或加重;体内血容量不足(低血压、脱水、
休克等);组织创伤或大出血;严重感染;肾毒性药物或其他理化因素致肾损伤;严重高血压未能控制或血压急剧波动;泌尿道梗阻;其他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心衰、肝衰竭、肺衰竭);严重营养不良等。
4、积极治疗肾功能损害导致的并发症,如纠正肾性贫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高血磷、低血钙)和酸中毒等代谢异常。
5、坚持治疗和随访:一些患者经治疗后症状缓解,自身感觉很好,误认为病已“痊愈”,或担心长期服药有副作用,就自行停药,忽视了维持期的治疗随访地重要性。实际上此时病情仍在慢性迁延、缓慢进展。当再次感觉不适去就诊时,疾病的严重程度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殊不知,人体感觉的异常往往要比尿液及血液化验指标的变化晚数月至数年。因此,每—位肾病患者不管病情如何,都应定期复查,以防“不测”。长期随访、认真治疗是保证慢性肾病疗效的关键。
十三、合理的营养治疗在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
营养治疗是指在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慢性肾脏病病人的特点,合理控制饮食,应用相关药品、食品,达到缓解症状、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目的。 营养治疗是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合理地减少一些物质的摄入就可以较少产生新陈代谢的垃圾,减轻肾脏的工作压力。这样,残余肾单位的超负荷状态就会缓解,损毁速度自然就慢了。而且,较少的代谢垃圾也能明显缓解慢性肾脏病症状与发展。肌酐、尿酸、尿素氮这些含氮的代谢垃圾基本上是由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因此,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饮食控制首先是限制蛋白质摄入。研究表明,慢性肾脏病患者采用低蛋白饮食后,肾功能下降的速度显著变慢。 慢性肾脏病患者体内必需氨基酸减少,非必需氨基酸增多,这种比例失调可造成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多。通过合理的营养治疗,及时补充必需氨基酸及酮酸,可纠正慢性肾脏病患者必需氨基酸的缺乏,并供给充足热量、矿物质、维生素等,从而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应用酮酸的好处在于:酮酸不含氮,不会引起体内含氮代谢物增多,再者a-酮酸与体内的氨基结合生成必需氨基酸还能使含氮废物再利用。此外,a-酮酸制剂含有钙盐,对纠正钙磷代谢紊乱,减轻继发性甲旁亢也有一定的疗效。
十四、长期坚持低蛋白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是限制蛋白质摄入可以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进展,但慢性肾脏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仍然很高(约30%~60%),营养不良是影响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和存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合理的低蛋白饮食可防治发生营养不良。长期坚持低蛋白饮食的患者需要注意一下事项:①及时地检查和评估营养状况;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予以调整;②保证每天30~35千卡每公斤体重的热量供应;③一般需要保证每天0.6克每公斤体重蛋白质摄入,低于此限度应加用必需氨基酸或α-酮酸;④低蛋白饮食中需要有50%以上的蛋白质来自优质蛋白质;⑤保持饮食中蛋白质、糖和脂肪的合理比例;⑥注意补充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
十五、为什么贫血患者要检查肾脏功能?慢性肾脏病贫血治疗的意义?
贫血是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些病人常常以贫血作为慢性肾脏病的首发症状,并
经常因单纯贫血治疗而延误慢性肾脏病的防治,给病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带来严重的威胁。慢性肾脏病导致贫血的主要原因包括:①肾脏病变导致机体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②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潴留影响骨髓造血的微环境;③肾功能不全引起的恶心、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影响鉄、叶酸和维生素B12等吸收,而导致营养不良性贫血;④慢性肾脏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的出血性疾病导致血液丢失。慢性肾脏病合并的贫血,不仅病人感觉乏力、头晕,影响生活质量,而且长期贫血将导致病人发生左心室肥大等心血管合并症,出现脑功能和认知能力异常,增加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因此,贫血的病人一定要检查肾脏功能有无异常?要明确是否存在慢性肾脏病?
合并贫血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需要积极治疗,使血红蛋白维持在110~130g/L。因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贫血治疗不同于单纯贫血治疗,首先要合理应用刺激红细胞生成的药物(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其次要补充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对于上述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还要积极寻找相应病因。因此患有慢性肾脏病合并贫血的病人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找肾脏病专科医生诊治,并且要终生治疗。
十六、为什么慢性肾脏病病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大大增加?如何预防?
随着慢性肾脏病的不断发展,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大大增加。血肌酐出现异常的慢性肾脏病病人中有58%死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15倍以上,而尿毒症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35倍。
为什么慢性肾病病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大大增加?主要原因就在于慢性肾病病人除了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肥胖、吸烟等这些大家早已熟悉的心血管病传统的危险因素外,还存在着一些慢性肾病患者特有的危险因素,如肾脏病患者对水和钠的清除减少,造成水分蓄积,加重心脏负担和血压升高;体内毒素大量蓄积也会直接损害心脏功能,同时加速动脉硬化。由于上述“双重危险因素”,使得这些病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更为复杂和艰巨。只有既克服传统的危险因素,又去除慢性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才能避免或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十七、慢性肾脏病病人需要看哪些医生?为什么说全科医生是慢性肾脏病的第一线卫士?
慢性肾病病人因其原发病和并发症的不同,需要就诊的医生不同,包括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高血压患者去看心内科医生,糖尿病患者去看内分泌科医生,糖尿病、高血压病病人还需要去看眼科医生。但上述各种病人,随着病情的发展,也往往需要看肾内科医生。
因为全科医生对许多慢性肾脏病都有直接接触的机会,常常是“首诊医生”,因此公共卫生学专家提出,“全科医生是慢性肾病防治的第一线卫士”。如果加强全科医生的培训,使他们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为慢性肾病早期防治打下坚实基础。而且随着社区医疗的改善和全科医生的发展,大量的肾病患者将可能首先面对全科医生,因此全科医生把好防治肾病的第一关非常重要。
十八、为什么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治疗是医疗保障体系支持的重点?
首先慢性肾病的医疗费用十分高昂,尤其是尿毒症需要透析和移植的费用就更为惊人。在美国虽然慢性肾病患者总数只占医疗人群的7%,但他们的医疗费用却占了美国医疗预算费用
总额的24%;尿毒症患者每人每年的透析费用需65,000美元(约50万人民币),肾移植每年需40,000美元(约32万人民币)。在我国,虽然应用同样产品的透析费用仅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但即使如此,如果缺乏充分的医疗保障支持,一个普通家庭也难以承受沉重的医疗负担。并往往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或者因经济费用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透析治疗。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慢性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建立全面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确保慢性肾病(尤其是尿毒症阶段)患者的基本治疗,将慢性肾病诊断和治疗作为医疗保障体系长期支持的重点。
十九、肾小球肾炎和间质性肾炎有何区别?
“肾小球肾炎”一般简称为“肾炎”,病变主要发生在肾小球,临床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部分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按照肾活检检查获得的肾脏病理表现不同分为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微小病变、膜性肾病、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炎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也包括狼疮性肾炎、血管炎性肾损害以及某些风湿性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上因临床肾脏病理表现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患有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常需要进行肾活检检查。
间质性肾炎常常由于感染、尿路梗阻及返流、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代谢毒物、放射性损伤、遗传性疾病等诱发。临床上表现为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贫血、肾功能不全,也可出现糖尿、氨基酸尿、磷酸盐尿、肾小管性蛋白尿等。治疗上主要是消除诱发因素、治疗原发疾病和对症治疗。肾盂肾炎(“感染性间质性肾炎”)主要为细菌(极少数为病毒、真菌、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肾盂粘膜的炎症。临床上出现腰部酸痛不适、间歇性尿频、排尿不适,可伴有乏力、低热、食欲减退及肾小管功能损伤,病情持续发展可导致尿毒症。急性感染时全身感染症状明显,常常发热、寒战、腰痛等。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止痛剂、重金属制剂、马兜铃类中药等)是也是重要原因因。
二十、高血压对肾脏有何危害?如何预防?
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患病人数约1.6亿),高血压的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仅为6.1%。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引起全身的小动脉硬化,从而导致心、脑、肾、眼等多个器官的损害,严重者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心力衰竭、脑梗塞等)、肾小动脉硬化(晚期为尿毒症)及眼底病变(重者失明)等。
高血压肾损害患者,早期可无症状,以后逐渐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夜尿增多等症状,中晚期阶段则可出现蛋白尿增多、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因此,高血压的患者除应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以外,还应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及b2微球蛋白等项,以早期发现肾损害。
预防高血压肾损害,最重要的是有效控制血压(一般应低于130/80mmHg),以防止或延缓肾损害的发生。应积极改善饮食习惯,尤其应限制盐的摄入,并积极、合理地应用降压药物,如利尿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a受体阻滞剂等。
二十一、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如何预防?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约20%~40%的患者可发生糖尿病肾病;1型糖尿病病人肾病的发生率与
糖尿病的病程有关,病程20-25年者发生率为40-50%;2型糖尿病病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为20%-50%左右。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尿常规蛋白多阴性,而尿白蛋白排泄量持续超过正常(达20-200mg/min或 30~300 mg/24h); 在临床蛋白尿期,尿常规蛋白持续阳性,尿蛋白定量>0.5g/24h;如进入中晚期肾衰,则可逐渐出现尿毒症症状。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尿常规和尿白蛋白排泄率,尤其是有5年以上的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应每年至少检测2次或2次以上。
预防糖尿病肾病最重要的是有效控制血糖和全血糖化血红蛋白(6.5%以下);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一般0.8~1.0克/日/公斤,出现蛋白尿后0.8克/日/公斤以下);合并高脂血症者要积极控制血脂;合并高血压者应积极控制血压(130/80mmHg以下),可推荐应用ACEI和/或ARB。
改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吸烟者应戒烟。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糖尿病患者可以同时患有肾小球肾炎,此时的治疗与糖尿病肾病完全不同。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蛋白尿后,应到肾脏病专科检查,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二十二、药物毒性对肾脏有何危害?如何预防?
药物治疗可使人类受益(主要作用),但也可引起人体多种器官损害,而肾脏则是受损害最为严重的器官之一。药物毒性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和血管炎等。具有肾毒性的药物,主要有氨基糖甙类、二性霉素B、万古霉素、造影剂、重金属(汞、铅等)、顺铂等,其它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磺胺、头孢菌素类、环孢菌素A等,有时也可引起肾损害。马兜铃类中草药(如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马兜铃等),也可引起多种肾损害,是引起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马兜铃类药物还可引起肾盂、输尿管或膀胱恶性肿瘤。
因此,临床要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防止滥用或用药种类过多;尽量选择疗效好、肾毒作用小的药物;对具有潜在肾毒性的药物,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与方法、剂量、疗程。.对有药物中毒的临床表现者,要及早发现,及早停用肾毒性药物,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二十三、为什么尿毒症病人需要进行透析治疗和肾移植?
尿毒症是肾功能衰竭晚期所发生的一系列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的总称,主要表现为尿毒症毒素蓄积引起的乏力、食欲减退、酸中毒、贫血等各种症状。虽然药物能改善贫血、高血压等症状,但并不能有效清除大量毒素,甚至利尿剂的利尿作用也大大降低。这时,就需要用替代治疗来清除蓄积的毒素和水分。目前肾脏替代疗法主要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
血液透析(即“人工肾”)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尿毒症治疗方法之一,方法是将患者的血液与透析液同时引入透析器,清除血液中的尿毒症毒素及体内多余的水份。腹膜透析应用人体的腹膜作为透析膜进行血液净化,将透析液引入患者腹腔,血液中的毒素和多余水分通过腹膜进入腹腔中的透析液然后排出体外。
肾移植是将他人供给的肾脏(“供肾”)通过手术植入尿毒症患者的体内,使其完全地替代肾脏功能。供肾既可以来自健康人突然死亡者(“尸体供肾”),也可以来自健康亲属(“亲体供肾”)。肾移植是尿毒症患者肾脏替代疗法中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术后要使用免疫抑制剂防止发生排异反应。
慢性肾脏病防治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