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小组合作论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使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并尊重、遵循学生的心理。但是,如果小组合作学习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则会带来诸多的危害,因而小组合作应慎用、精用。
[关键词] 小组合作 实效性 案例 一、案例背景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小组合作之风愈演愈烈,到了凡是有公开课必有小组合作之势。但是,这些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如何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我以自己所听的几节课做一个比较。
上面五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但是真正实现其效果的只有两位老师,其他的小组合作却流于形式。合作泛化,有形式无实质。确实现在有一些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式的讨论中。对学生而言,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引导好,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
- . .考试资料
- . -
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了。下面以《维护受教育权》一课为例,如何使小组合作更有实效性,谈谈我的体会。
二、案例描述 片断一:我来说
教师出示漫画,根据漫画情景提问,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做好记录。然后,各小组推选代表回答:
(1)小军的爸爸这样做对吗?
(2)小军能拒绝爸爸的要求吗?说说你的理由。 (3)小军如听从了他的爸爸,他的未来会怎么样?请同学展开想象。
(设计思路: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的提问能引起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思考;以小组合作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实录: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完全能答到要点。但在推举发言代表时有些小组不积极,互相推诿。)
片断二:我来演
出示案例:“父亲不让子女读书,女儿与父对薄公堂”。 XX于都县银坑镇一名13岁的农村女孩因父亲剥夺了其受教育权而走上法庭,要求恢复其受教育权,继续完成学业。这位女孩叫谢友兰,2001年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顺利升入初
- . .考试资料
- . -
中。可是,她的父亲谢明军却要求女儿辍学在家务农。谢友兰自小就渴望长大后上大学,父亲的偏见让她很伤心。为了读书,她请外婆、表哥等亲戚说情,可固执的父亲就是不答应。小友兰急中生智找到了村里的干部,但是,当村干部找到谢明军劝说他让谢友兰读书时,谢明军却说:“孩子上不上学,是我家的私事,别人管不着。”最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谢友兰将其父亲告上了法庭。于都县法院受理后,一审判决谢明军立即恢复谢友兰的受教育权,有义务让谢友兰完成学业,并对谢明军作出教育批评,要求他当庭向女儿道歉。
学生表演、分组讨论:
(1)孩子上不上学只是个人的私事吗?
(2)如果是谢友兰自己不想上学,她就可以不上学吗? 学生填写探究单,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学生互评。(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分组讨论,活学活用,让学生动脑、动眼、动手、调动多感官。)(课堂实录:大部分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发言积极,课堂热闹,但提问有一定的难度,必须通过探究或通过学生自己储备的知识才能解答的,所以有一部分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无法参与讨论而无所事事。)
片断三:我来帮
献计献策。正在上八年级的学生小芳家庭出现了变故,妈妈因与爸爸赌气而离家,不知去向。爸爸又常常出去而不
- . .考试资料
- . -
做工养家,也不管小芳的生活。新学期要开学了,小芳向爸爸要书本费,爸爸不但不给,还训斥她:“义务教育不是不收费吗?怎么又要我给钱!上学要花钱,就别上了,你也不小了,就去打份工,挣钱养家吧。”
学生分组讨论:几组讨论小芳爸爸的一言一行,是否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几组讨论小芳应该怎样为自己争取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小组派一名代表起来发言,然后同学之间再做补充。
讨论的问题:
(1)小芳的爸爸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小芳,为了争取读书的机会,应该怎样说服自己的爸爸。
(设计思路:从生活实际所需,从实际问题出发,与书本知识的自然……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实录: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发言热情高,但因没有老师及时的引导,以致于有些小组回答得偏离了问题要点。)
三、案例反思
1.小组合作要有实效性,设计讨论的问题必须具有探究性
学习常常是围绕“发问”开始的。高水平的富于探究性的提问是教学的精髓,因为能引起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思考;学生回答这类问题需要改变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通
- . .考试资料
- . -
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易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例如,片断一:漫画研讨中,小军如听从了他的爸爸,他的未来会怎么样?请同学展开想象。在课文直接找不到答案,学生只有真正懂了,通过发散思维才能正确回答这个提问。那么,如何使设计的问题具有探究性:(1)提问要问在有怀疑之处。学则须疑,教师提问要问在学生有疑问之处。学生有怀疑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2)提问要难易适度。学生对提问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而孤立进行,他们自觉不自觉运用储备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提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必须让学生通过探究或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知识能解答的。也就是说,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桃子的难度。(3)提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启发性的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2.小组合作要有实效性,在设计讨论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
所谓问题具有开放性是指允许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结论。课本中往往没有现成答案,通过教师提问指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引起学生提出种种问题和推测,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最后得出自己探究的结论。
- . .考试资料
- . -
这类开放性问题会刺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所以参与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知识,探究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例如,片断二:“父亲不让子女读书,女儿与父亲对薄公堂”中,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的两个问题:(1)孩子上不上学只是个人的私事吗?(2)如果是谢友兰自己不想上学,她就可以不上学吗?片断三:献计献策中,讨论的问题:(1)小芳的爸爸这样说对吗?为什么?(2)如果你是小芳,为了争取读书的机会,应该怎样说服自己的爸爸。由于每位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的不同,这类问题可能有多种解释或结论。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他们的兴趣就高。如果回答正确,学生就会很有成就感。
3.小组合作要有实效性,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必须采用递渐式,前后衔接
既然需要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必然具有探究性,所以提问会贯彻讨论全过程。在恰当的时候以递渐式的、前后衔接的提问进行点拨,一方面,降低问题的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使问题讨论由简单到复杂、层层剖析。最终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例如片断一中,(1)小军的爸爸这样做对吗?(2)小军能拒绝爸爸的要求吗?说说你的理由。(3)小军如听从了他的爸爸,他的未来会怎么样?请同学展开想象。这三个问题以递渐式的、前后衔接的方式提出的。
- . .考试资料
- . -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理解受教育既是他们的权利,又是他们必须履行的义务。并且使他们懂得要珍惜学习机会,用功学习。
4.小组合作要有实效性,在小组合作讨论时要强调学生整体参与
在小组合作讨论时要求学生整体参与。片断二中,虽然创设的问题情景能让学生活学活用,动脑、动眼、动手、调动多感官。但提问有一定的难度,必须靠学生通过探究或通过自己储备的知识才能解答的,所以有一部分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无法参与讨论而无所事事。所以,设计的问题必须有梯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以集思广益。另外,参加讨论的学生,不必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恰当,也不要少数几个学生唱主角其他学生当听众,而要求全体学生都平等地参与进去。并且在讨论中老师要特别提醒优秀的学生要学会尊重并欣赏他人的想法和观点。
5.小组合作要有实效性,在小组合作讨论时还要强调有效的组织及分工
没有明确的分工和任务驱动,学生很容易就会演变成毫无目的闲聊。例如,片断一漫画研讨中,虽然设计的问题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大部分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但由于老师没有事先作出明确的分工,学生在推举发言代表时有几个小组不积极,互相推诿,浪费了很多时间,影响效果。
- . .考试资料
- . -
片断三献计献策中,虽然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发言热情高,但因没有老师及时的引导,以致于有些小组回答得偏离了问题要点。所以,在小组讨论时最好有探究单给学生,这样任务就明确了;再加上分工合理,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老师及时的引导,从而保障小组合作的有效、有序的展开,一定收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成功的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使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并尊重、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实际,让学生有探究合作讨论的价值与欲望,再加上老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否则为了合作而合作,讨论合作变成了装模作样,真正变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生代也是时代的具体要求,课堂学习过程必须体现学生合作学习的常态。合作学习能给学生带来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但是,如果小组合作学习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则会带来诸多的危害,因而小组合作应慎用、精用。
- . .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