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华师一分配生测试化学试题
一、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化学年的主题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下列有关化学常识不正确的是
A、“温室气体”主要是指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B、乙醇是可再生的能源物质 C、“酸雨”是含硫和氮的氧化物所致 D、人体缺铁易引起甲状腺肿大 2、下列数据或说法,正确的是
A、用10ml量筒量取了7.52ml的稀硫酸溶液
B、把3x%的较浓的硫酸和x%的稀硫酸等体积混合,则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2x% C、在AgNO3 K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反应后,过滤、洗涤,将
+2+2+
滤渣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存在的阳离子只有K和Zn,可能含有Cu D、用托盘天平称得某小苏打样品的质量为16.72g
3、下面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圆分别表示一种溶液,两圆相交部分为两溶液混合后出现的主要实验现象,下表中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A B C D 甲 Na2CO3 Na2CO3 Na2SO4 HCl 乙 H2SO4 HCl HCl Na2CO3 丙 Ba(OH)2 Ca(OH)2 Ba(OH)2 Ca(OH)2 丁 石蕊 CuSO4 石蕊 酚酞 白色沉淀 甲 无色气体 乙 丙
4、下面四种叙述若均用图中所对应的图像表示,则其中图像正确的是 导气沉pH 电体淀 性质质7 量 量 溶液变蓝 溶液变红 丁 0 加入量 加入量 0 加入量 0 加入量 0 A B C D
A、图像A表示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溶液CuSO4直至恰好完全反应,其导电性与加入量的关系
B、图像B表示向一定量的FeCl3溶液中滴加Ca(OH)2溶液,沉淀量与加入量的关系 C、图像C表示向一定量的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中逐渐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产生气体与加入量的关系
D、图像D表示向一定量的Ca(OH)2溶液中逐渐滴加稀盐酸,溶液在变化过程中pH与加入量的关系 二、填空题
5、经调查,某地区有一硫酸厂(生成过程中会产生一定SO2废气)和一些以煤为燃料的工厂,某学校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取刚降落到地面的雨水水样,用pH计每隔几分钟测定一次pH,其数据如下表: 测定时刻 5:05 pH 4.95 5:10 4.94 5:15 4.94 5:20 4.88 5:25 4.86 5:30 4.85 5:35 4.85 ⑴所降雨水是否为酸雨? (填“是”或“否”) ⑵写出酸雨酸性随着时间逐渐增强原因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在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后,走进实验室。
(已知:①2Na2CO3+H2SO4=2NaHCO3+Na2SO4,NaHCO3溶液呈碱性;②CaSO4微溶,在稀溶液中看作可溶,其水溶液呈中性。)
(一)甲和乙两个同学想用实验证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设计了如图1所示实验(夹持仪器略去);丙和丁同学想再现课本上将“澄清石灰水滴入碳酸钠溶液”的实验现象,设计了如图2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并各自进行操作。
稀硫酸 澄清石
灰水
滴有酚酞的氢 碳酸钠氧化钠溶液 稀溶液
图2 图1 ⑴教师首先肯定了这四位同学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请你填空:
甲乙同学将较多量的稀硫酸加入烧瓶后,他们是依据溶液的颜色由 色变为 的现象来判断确实发生了反应。丙丁同学的实验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⑵甲同学和丙同学在洗涤仪器前,将图1和图2所示烧瓶中的残留物倒入同一个洁净的废液缸,发现白色沉淀溶解,有气泡产生,废液缸中形成了无色溶液。这一现象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于是他们又以“无色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为课题进行探究。经讨论呈现如下猜想:①溶质为Na2SO4 CaSO4②溶质为Na2SO4 CaSO4 H2SO4③溶质为Na2SO4 NaOH CaSO4请你判断:上述猜想不合理的是 (填数字代号)
⑶小组同学对认为合理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了探究,请你将附表补充完整。 附表 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 取废液缸中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 溶液,观察 实验现象和结论 a、若有气泡产生,则猜想 成立 b、若无气泡产生,则猜想 成立 ⑷乙和丁同学在洗涤仪器前,将图1和图2所示烧瓶中的残留物倒入另同一个洁净的废液缸,发现沉淀不溶,没有气泡,上层清液呈红色。此时,上层清液中溶质的组成情况可能有许多组,如①Na2SO4 NaOH②Na2SO4 Ca(OH)2③Na2SO4 NaOH Na2CO3④Na2SO4 ⑤Na2SO4 Na2CO3 (未列全,请用化学式将④⑤补充完整。) (二)教师点拨:证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方法还有多种。 ⑸小组同学用其它装置继续进行实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不加酚酞试液,将稀硫酸(适量)与氢氧化钠稀溶液混合后,再向其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无蓝色沉淀产生,则 (填“能”或“不能”)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反应。
②若不加酚酞试液,将稀硫酸(少量)与V1ml NaOH稀溶液混合后,再向其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至蓝色沉淀不再产生是消耗了V2ml硫酸铜溶液,此时还必须做一个对比试验才能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反应,这个对比试验是(简述操作方法及结论):
7、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先生,1939年发明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其核心反应原
理可用如下化学方程式表示:NH3+CO2+NaCl+H2O=NH4Cl+NaHCO3(晶体),依据此原理,欲制得碳酸氢钠晶体,某校学生设计了如下试验装置,A是启普发生器,B装置中的试管内是溶有氨和氯化钠的溶液,且二者均已达到饱和。
大理石
冰水 稀硫酸
盐酸
C A B
⑴A装置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C装置中稀硫酸的作用为 。
⑵下表所列出的是相关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S)数据(g/100g水) NaCl NaHCO3 NH4Cl 0℃ 35.1 5.0 29.4 10℃ 35.8 8.1 33.3 20℃ 36.0 9.6 37.2 30℃ 36.3 11.1 41.4 40℃ 36.6 12.7 45.8 50℃ 37.0 14.5 50.4 参照表中的数据,请分析B装置中使用冰水的目的是 ⑶该校学生在检查完此套装置的气密性后,结果没有得到碳酸氢钠晶体,指导教师指出应在 装置之间(填写字母)连接一个盛有 的洗气装置,其作用是 。
⑷若该校学生在0℃冰水条件下进行实验时,所用饱和食盐水中含NaCl的质量为35.1g,实验后过滤、干燥,理论上可得到干燥的NaHCO3晶体的质量为 (精确到0.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