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论文
——解构主义与中国书法之美
学校: 南京工程学院 班级: 建筑学121 指导老师: 朱琦
姓名: 丁刘雨 学号: 214120115
解构主义是八十年代晚期才开始的后现代建筑的发展,而中国书法传承几千年,之所以可以将这两者相比较,是因为他们都是一种艺术形式,而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解构主义本是哲学范畴的现代思想,出现在建筑领域是由于屈米等人举办的“解构主义建筑”的作品展。解构主义是一个具有广泛批判精神和大胆创新姿态的建筑思潮,它不仅质疑现代建筑,还对现代主义之后已经出现的那些历史主义或通俗主义的思潮和倾向都持批判态度,并试图建立起关于建筑存在的方式全新思考。解构主义大胆向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提出质疑,他的“非理”的理论根据在于发现以往任何建筑理论及建立的秩序都有某种脱离时代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发展变化了的要求。
解构主义建筑是在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的发展。它的特别之处为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 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里得几何上花点功夫,形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譬如一些结构与大厦封套。大厦的完成视觉外观利用不可预料和受控纷乱描绘的刺激出现了无数的解构主义的\样式\。
书法是汉字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它与建筑的美好视觉形象有着亲密的联系。这种“美好视觉”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工艺美术字上,甚至是一种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节奏化了的生命之“美”。从某种角度而言,书法的介入不仅从内容上深化了建筑的意境,而且从形式上起到了美化建筑意象的效果,对建筑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的书法有很多种,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小篆属古文字,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其中的楷书的规整就像结构主义的规整,该有的都有,多余的也不会因此而做出删减,这与解构主义是背道而驰的,解构主义的意义在于精简,绝不繁琐,草书常有略笔,造成字形残缺,这给观者留下心理完形的余地。草书则龙飞凤舞,灵活多变。将古今各体汉字加以比较,可以说存在一个解构过程,从今天的眼光看,草体书法简直可以称之为解构书法。
建筑是门抽象造型艺术,如何欣赏和理解它,也许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你可以体会它,感受它,但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建筑的功能在于它空的部分,实体的墙体并不能为我们所用,就如中国书法一样,虽然字的结构笔画很重要,但是有了留白的部分才能属于正在的字,因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空白处应当计算在一个字的造形之内,空白要分布适当,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 大书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这也象一座建筑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空间的分 布,虚处和实处同样重要。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尚待我们钻研;就象西方美学研究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建筑里那些不同的空间感一样。相传欧阳询的结体三十六法,是从真书的结构分析出字体美的构成诸法,一切是以美为目标。为了实现美,不怕依据美的规律来改变字形,就象希腊的建筑,为了创造美的形象,也改变了石柱形,不按照几何形学的线。
书法中的留白和建筑的空的部分由异曲同工之妙,字体结构的章法与建筑的结构也有不言而喻的关系,所以中国书法与建筑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书法是以笔画线条具有审美价值的。建筑也离不开线条的应用,她们都以在视觉上创造具艺术感染力的对象,来表现创造者的某种追求、情调和趣味。解构主义建筑体现了四维时
空的线条之美。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古根姆博物馆,似由若干单体的集中、堆砌、错位,形成了多彩多姿的轮廓线:扭曲、倾斜、平缓、陡直等各种性格的线有机无序地组合在一起。曲与直的配合使构图均衡,达到刚柔相济和强烈的动感。
行草体现了二维空间的线条之美。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喻为“天下第一行书”,全帖一气呵成,行距不拘,而且每行字的长短、曲直、正斜变化颇多,字距大小不一,个别字重心不稳。但统而观之,却充满了线条之美的变化与生气。
不合常规之美的解构主义建筑难道只是一堆零乱符号化的隐喻之美?事实不然。美国建筑师盖里设计的魏尔市家具博物馆,初看其外形令人眼花缭乱复杂。其实其结构简单规整,功能布局合理,体态变化主要是利用建筑外围的入口、门厅、雨篷、楼梯、电梯等公共交通部分进行造型,各功能区域的造型相互渗透。构图采用了独特风格的动态平衡,使其雕塑整体感很强,充满了癫狂之内的法度之美。
唐代张旭是狂草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充满了恣肆奔放的气息,他的《古诗四帖》曾被形容为:“悬针垂露三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弯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使观者感受到作者奔放的情怀。但这种“狂”是“守法度至严”的,并非任意涂鸦,所以人说:“张颠不颠”。这与解构主义建筑的癫狂之内的法度之美理念是相通的。
与“张颠不颠”状态一致的解构主义建筑有屈米设计的维特来公园,设计师是如何在看似随心所欲,杂乱无章,怪诞不经中建立秩序的呢?屈米把园区内不同时代风格的古典及现代建筑用网格统一,为园区建立了新秩序,在大片绿地的背景中,远看排列整齐、大小差不多、色彩一致,近看各不相同、变化万千。在纷杂之中实现了传统建筑美学所追求的统一效果。
被认为是解构主义建筑典型代表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由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于1997年设计落成,位于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市。博物馆总面积占地24000平方米,分为十九个展示厅。这个建筑自建成后就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人们纷纷前来毕尔巴鄂进行参观。盖里在这个建筑上明显地体现了他对传统建筑的反叛,博物馆的整体造型就像随意拼凑的积木组
合,拒绝了传统建筑所要求的严谨、整齐、和谐、有序的原则。他运用解构的观念不仅消解了建筑的外观,更包括其内部的结构。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内庭也是极不合“规矩”的,你简直不能分清哪是柱子哪是墙壁,到处都是灵动的线条,所有的构件都像在开派对,也许你会忍不住像盖里那样发出“将帽子扔向空中的一声欢呼”。
中国书法理论中说明行笔势态的动词非常多,有平、揭、蹲、卧、顿、挫、出、从、顾、坠、下、压、发、走、仰、收、偃、流、滑、覆、赶、折、研、蹙、按、进、卷、曲等(涂光社著《势与中国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第76页)。当今建筑师们爱用twisting,shifting,folding,cutting,subtracting,expanding,inserting,adjoining,overlapping,??等等,这同中国书法所言有许多相通之处。
中国的书法艺术在古代极其发达,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早期的书法比较具象,它重视文字的象形性。后来随着象形字的减少,书法更多的是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来表现人们对形象的情感,抒发意境,逐渐由写实走向写意。建筑中大量的碑碣、诗条石、摩崖、匾联等语言同时也是研究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好的书法作品不仅是自身造型美与概念美的高度统一,而且书体气质与所在建筑环境性格也是高度协调的。比如颜体楷书可增环境之壮美,柳体行书可洋溢环境之妩媚,汉碑之体势可使环境有古朴的内涵,怀素的草书丰韵使环境充满动态之美。可见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提高建筑文化品位、深化建筑意境等方面同样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就好比一件独一无二的“法宝”,使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其它民族的建筑体系无法相比的深广度和丰富性。即使在今天,加强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及运用,也是中国建筑语言探索中的一个卓有成效的努力方向。
汉字形体在历史上经过很多变化。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小篆属古文字,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称今文字。古文字由线条组成,粗细变化不大,在发展过程中,字形有时趋繁,有时趋简,但总的说字形都是繁杂的。由小篆到隶书,字形大为简化。行书又进一步“省便”,草书是“解散楷体”,很多字写起来同楷书差别很大,书写方便,便于急就。楷书仍然结构严整,体式方正,草书则龙飞凤舞,灵活多变。将古今各体汉字加以比较,可以说存在一个解构过程,从今天的眼光看,草体书法简直可以称之为解构书法。
读到 “草书是?解散楷体?,楷书仍然解构严整,体式方正,草书则龙飞凤舞,灵活多变...草书书法简直可以称之为解构书法。\可以确定,这里对于“解构主义”,是有常见的字面化和简单化的误解的。对于解构主义的理解,非常关键的一点,在于体认,“解构”并非指外物解散某一结构,而是指这一结构内部本身即包含足以消解这个结构的因素。但我可以确信,德里达的确强调:解构主义不等于破坏其解构对象,而在于在那个结构的核心内挖出其“最根本的矛盾之处”。他说:解构主义是在研究对象的矛盾因素,或者说是在搜寻可以使整座房屋倾倒的那块已经松动的石头。确切的说,解构主义并非要支解作品的解构,而是要证明作品本身已经自行解构了。解构主义要推翻这样一种过于绝对的理论:一种解构有充分的理由在所使用的范畴内确立自己的整体性和含义。一种义符,其表面意思或意表在瞬间生成又即刻自消行迹,因此德里达作出结论:从来没有任何绝对存在的意义,只有瞬间生成的意义。所谓的意义,仅是一种“延异”(DEFFERENCE)的游戏。 中国书法是实用的东西,又能带上艺术性,很早的时候中国就讲究书法艺术,形成有独特表现力和魅力的艺术门类。中国草书作为文字交流工具来说,实际作用不很大,因为字的变形大,一般人不易辨认。但结体用笔非常自由,书者能表现出自己的情趣个性,写出飘逸奔放、变幻万千的书法作品,因而是更高层次的书法艺术。
埃森曼对张永和说:“解构是很东方的东西”,“东方人应没有困难理解我的想法,如解位和编构基地”。“但对西方人来说是非常难懂”。 中国的书法与现在西方的解构建筑当然没有直接联系,可是中国书法理论,特别是草体书法的理论,有助于我们解释解构建筑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
隋代和尚智永《心成颂》中说,“回展右肩,长舒左足”,“峻拔一角”,“潜虚半腹”,“间开间合”,“隔仰隔覆”,“回互留放”,“变换垂缩”,“以侧映斜,以斜附曲”,“分若抵背,合若对目”。这些构图原则不是也见之于埃森曼的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中心的造型中吗! 唐代孙过庭《书谱》讲草书的形象时,说有“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这些话无法移用在林肯纪念堂的形象上,也不能拿来描绘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但用来形容哈迪德的香港山顶俱乐部方案则是恰当的。“绝岸颓峰之势”,“奔雷坠石之奇”,正是哈迪德女士方案之特色。
书法是以笔画线条具有审美价值的。建筑也离不开线条的应用,她们都以在视觉上创造具艺术感染力的对象,来表现创造者的某种追求、情调和趣味。解构主义建筑体现了四维时空的线条之美。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古根姆博物馆,似由若干单体的集中、堆砌、错位,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