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中国传统文化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试卷(期中二附参考答案要点)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传统文化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试卷(期中二)

1、名词解释。(40分)1.《齐物论》 2.淮南格物 3.性具善恶 4.孟子

2、简答题。(30分)

1.什么是思想?

2.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或理念是什么?

3、论述题。(任选一题,30分)

1.从20世纪以来,在探讨民族文化问题时,有“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

两种相互矛盾的文化意识。请结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会,谈谈在继承

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两种意识的关系?2.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1

中国传统文化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试卷(期中二)

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1、《齐物论》: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之一,是中国哲学的一篇重要文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齐物论》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2、淮南格物:

在宋明理学中,格物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淮南格物”说是王艮思想的一个核心论点。《泰州王心斋墓志铭》中提到,“越中良知,淮南格物,如车两轮,实贯一毂”,就是说,王艮的格物说在当时与王阳明的良知说被相提并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朱熹当年提倡格物致知,认为“即物穷理”是关键,“格”的意思是“至”,“物”的意思是“事”格物的意思就是即天下万物之事而扩充吾心的知识。而王阳明则认为,格物的意思是诚意,格物就是诚意的功夫,即是“致良知”。“淮南格物”是王艮最为突出的创新理论之一。他说:“‘格’如格式之格,即后‘挈矩’之谓。”“挈矩”,则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意即身是一个测量工具,“身”是一切的衡量工具。如果“身”出了问题,其他包括国家也

2

就出了问题了。所以他说:“矩正则方正,方正则成格矣,故曰格物。”为此,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我们应当说在“身”,特别是统治者身上找原因,因为“吾身犹矩,天下国家犹方,天下国家不方,还是吾身不方”。为此,改造社会的责任在身,这实际上规定了身也就是人的责任。个人的行为端正,然后才能影响国家。只要一切都从自己出发,严格把住方正规矩,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规范要求,就可以安邦定国。只有认识到“正己”是治国之本这一点,才能把心思收拢返回到自己身上来,才能在自己身上下工夫。他继承了孔子的正身思想,认为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他在解释“格物”时也说:“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又说:“本治而末治,正己而物正也”。为此,他反对“只去正矩,却不在方上求”。由此王艮强调“大人者,正已而物正者也。”“大人”要端正自己的行为,在正己上下工夫。3、性具善恶:

性具善恶论佛教天台宗的重要理论,其基础是“十界互具”和“一念三千”。《法华玄义》卷二上云: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如,于一念中悉皆备足。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十界互具”,是说众生的每一念心,由于为情绪所牵,生起偏执的意念,而使自己处于一定的意境之中。这种意境分为十种,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这十种意境,天台宗称之为“十法界”,并认为十界中的每一界,都互相本具其他九界,而自成一体,成为一个小宇宙。所以,十界的每一界都是同格、都是全体、都是绝对、都是完全的法界,与包摄十界差别的“一大法界”无别。一界即十界,个别即全体。

智者在《摩诃止观》卷五中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即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又说,“不思议境者,如华严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一心具十界,若执着一界,则此界显,九界伏;若不执着,则十界俱现。“一念三千”中的一念,是无明法性心,是妄心。但是此心无论是真是妄,都具三千世间,只是这三千世间在我们心中有显有隐:显者就像在我们意识的“屏幕”上显示出来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意识到的东西,隐者就是潜伏在我们的无意识中东西。所谓世间就是时空、宇宙。这三千诸法和这一念心的关系,是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的,就像一枚硬币,因有两个面,看上去就不同,故不一也;但两面无非一体,不异也。这两面不是生成关系,故非纵也;也不是包含关系,故非横也。

性具是互具的基础,是互具得以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根据。智者大师在《观音玄义》中,对性具善恶作了系统的解释。其文云:“简料缘、了者,问: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答:具。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问:性德善、恶何不可断?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毁,复不可断坏。譬如魔虽烧经,何能令性善法门尽?纵令佛烧恶谱,亦不能令恶法门尽。如秦焚典坑儒,岂能令善恶断尽耶?问: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佛不断性恶,还令修恶起耶?答:阐提既不达性善,以不达故,还为善所染,修善得起,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恶故,于恶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复恶。以自在故,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终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阐提为例耶?”智者认为,恶人如阐提断尽修善,但是性善仍在;佛断尽修恶,但是性恶仍在。性不可改,所以无论是谁,性之善恶永具。既然性具善恶,那么恶人是否还能行善,佛陀是否还做恶事?智者认为,恶人愚昧故不知好歹,所以遇到善事,还是能被感化,从而修善治

3

恶。佛智慧故通达善恶,即了解善恶本虚幻,其性本一般,所以能够“于恶自在,不为所染”,如莲花处污泥而不染;但是为化度众生故,可以善巧方便“广用诸恶法门”,但是因其身自在故,用之却不染,不染就不起(起心动念),就不会执着于相而堕入九界。所以佛因修恶尽,虽性具恶但冥伏不起,为度众故虽起而不染;因智慧故自在也。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4、

代表人物之一。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思想上主张人性善,求放心,养浩然之气等。其著作为《孟子》,是“十三经”和“四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文化元典之一。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思想?

对世界有根本性的认识,对人生有创造性见解的思维成果。原创性与根本性

是思想的重要特征。包含世界观、逻辑思想与社会意识等方面。简要地说,思想是

理论化的社会思想意识,本质上是社会思想意识。其内涵是对自然和人类形成了

整体认识,具有以一贯之的逻辑方法,有对社会的系统思考。 2.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或理念是什么?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内容极为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是各种形式的传

统文化却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首先,

人文精神。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可以成为高尚的人,

有理想的人,注重礼仪,提倡德治。其次,自然精神。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主

4

张索取有度,顺应规律,保护生态。再其次,奇偶精神。重视辩证统一的理论思

维,讲究相生相克、抑损举补、安危、动静、左右、上下、盈缺、贵贱、尊卑、情思、知

行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最后,会通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外国或域外的思想文化,并

不断促进其中国化、民族化,最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理念,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居安思危、以人为本、仁者爱人、诚实守信、厚德载物、尊师重道、和而不同、生生不息、日新月异、慈悲为怀、天下大同等。

三、论述题:(任选一题)

1.从20世纪以来,在探讨民族文化问题时,有“全球意识”与“寻根意

识”两种相互矛盾的文化意识。请结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会,谈谈在

继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两种意识的关系?

要点:

① 全球意识,强调文化的发展趋向是全球的,一体的,共同的,伴随世界

信息化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地球村已不是遥远的梦想,各种新思想、新学说、

新文化相互交流,共同促进,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越来越重要。文化碰撞、文明

交往也会成为文化发展中重要内容。

5

0odoj5xfkt7l7tx29ybm0wacw0f2i000g7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