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结合
摘要: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的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但是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其有自身的内涵和特征。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不断显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革命 建设 改革 实践
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在我党执政为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的实践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传入到另一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当中时,都要在坚守自己本身的同时与当地的文化环境逐渐融合。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和政治环境当中逐渐产生和发展完善的。
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了既适应特定的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些适应中国实际需要、符合时代特征要求、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才走向了胜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然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那一刻起,便同时领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简言之,即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
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艰辛探索中,结合中国国情,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的理论,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执政规律,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为新的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一) 革命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真正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探索。党的二大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提出了第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方
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强占了中国东北三省。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华北事变”,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发起了新启蒙运动。强调文化的民族性,由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38年4月,艾思奇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和胡绳在名为《辩证法唯物论入门》的小册子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阐述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的前奏。
上述可见,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指导下,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创造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建设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东西,中国有特殊情况,不能一下就完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必然随着中国具体实际的变化而不断向前推进。而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也必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是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那时,中国民主革命就是中国最大的具体实际。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最大的具体实际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变,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始了对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
1956年4月,毛泽东强调,我们要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虽然毛泽东只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没有完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但他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重大发展,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奋力开拓者,邓小平深入研究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个伟大的实践过程中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改革开放的实践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提出新的课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推进,不断丰富发
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反过来指导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改革开放在多层次宽领域得到不断深化和扩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不仅在经济建设领域提出了“三步走”的全新经济发展战略,同时提出了物质文明要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发展方针,在经济发展观的基础上用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使党的发展观理念得到了全面的深化。
邓小平的发展观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贯穿始终,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这些思想给党和国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极大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9年召开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伟大革命,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起,确定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十六大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方面面,是对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关键在于执政为民,要适应实践的发展,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且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由此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科学发展观就是关于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规律的科学。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新发展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由注重物的发展转向注重人的发展,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继承和发扬了这一发展理念,同时再次弘扬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价值理想。马克思曾在关于人的理论的问题上指出: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批判现实生活和实践发展中的以物为本,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追求单纯的经济发展,以实现物质财富的增长为目的的发展观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必须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比,只具有手段的意义,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是一脉相承的,因此科学发展观全面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关于历史主体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的新发展。
总之,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源”,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