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种群的特征
备课资料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它是一个随环境条件和调查时间而变化的变量。所调查的种群密度为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的密度,它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根据调查方法的不同,密度可分为绝对密度(absolute density)和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两种。绝对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相对密度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它只是衡量种群数量多少的相对指标。
种群的绝对密度可用公式d=N/S(d为密度,N为样地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数目,S为样地面积)来计测。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绝对密度)常用的方法。
(1)样方法(quadrat method)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n,则样方的平均数X=∑Xn/n;接着,计算标准差SD和标准误差SE。
标准差表示每个变量Xn离开平均数的范围,即变异范围,SD2=∑(Xn-X)
2
/(n-1)。
标准误差是指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估计值μ的差异范围,SE2=SD2/n。 有了SE以后,就能够计算出样本平均数作为总体平均数的估计值的可信程
度。在95%可置信条件下,总体平均数估计值μ=X±t0.05,df×SE;同样的,在99%可置信条件下,μ=X±t0.01,df×SE。当df>30(df=n-1),查表可得t0.05≈1.96,t0.01≈2.58,由此可以对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常用的取样方法:在进行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时,取样的方法较多。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取样方法。
点状取样法。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用此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例如,长条形的总体为400米长,如果要等距抽取40个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米。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米的前1米内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2)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
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即N∶M=n∶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N=M×n/m。 2.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总体特征,这些指标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为三类:(1)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 (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
种群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造成其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个体数量上的变动来看,则表现为由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四个基本参数所决定。这样,种群在某个特定时间内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式表示:
Nt+1=Nt+(B-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