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参考文档/85*-/
耕地质量定级外业调查正常年景最近3年的农产品产量、价格、成本等经济数据;重点调查对耕地质量发生决定性影响的现状区位条件和近期规划数据;可直接使用耕地质量分等的调查成果。
(三)整理资料、选取耕地质量定级因素因子及定量化处理 1.整理资料
用于耕地质量定级的资料数据必须严格核实,要求数据资料真实可靠、计量单位统一、对明显不符合实际的数据和个别异常值要校正或剔除。农用地利用资料、农用地社会经济资料必须是最近三年的数据和实测数据。
现有资料数据要根据性质、来源和初步分区,统一分类、编码;对不足、不实、不详、陈旧的资料做好记录,以便进行外业补充调查。妥善保管现有资料数据,在定级工作结束后编制成基础资料汇编,存入档案。
2.选取耕地质量定级因素因子 (1)修正因素选择范围
用于耕地质量定级的因素很多。参照规程结合我省实际,并依据定级因素主导性、差异性、稳定性、实效性原则,在标准耕作制度下,选择起主导和重要作用的因素。
根据规程中给出的农用地定级备选因素因子,考虑到我省以耕地质量分等成果的自然质量分为基础,采用修正法进行耕地质量定级的方法。我省在耕地质量分等过程中对自然因素的影响已经充分考虑,因此自然因素可以不用选取。只选取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进行对耕地质量等别进行修正,评定出耕地质量级别。
(2)确定修正因素及因子权重
用特尔菲法对备选修正因素进行筛选和补充,并确定各因素因子
优质参考文档
优质参考文档/85*-/
权重。确定修正因素因子及其权重时,重点考虑经济条件、区位条件对级别的影响。
3.定量化处理
根据修正因素对耕地质量级别的影响方式确定量化方法。确定量化方法如下:
(1)面状因素:指定级修正因素指标的优劣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面状因素是非扩散性因素,量化方法采用最大最小值法。
(2)线状因素:指定级修正因素指标的优劣不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还对一定距离范围内的农用地产生影响(如交通条件),线状因素是平行扩散性因素,随着距离的增加,其影响强度按一定规律衰减,量化方法采用直线衰减法。
(3)点状因素:指定级修正因素指标的优劣不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还对其周围耕地产生影响(如农贸中心),点状因素是同心圆扩散性因素,量化方法采用直线衰减法。
(4)对于有交叉影响的因素因子(如各级农贸中心、道路等),需要进行功能分割处理。
(四)计算定级指数及评定级别
1.计算定级指数
(1)编制定级因素修正分值图
采用与耕地质量定级单元图同比例尺的素图为工作底图,将定级修正因素分值标注在工作底图上,先编制出定级因子分值图,再以此为依据,综合成定级修正因素分值图。
(2)计算定级指数
由于我省耕地质量定级是采用修正法在分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其定级单元与耕地质量分等单元一致。
将定级单元图叠至在定级修正因素分值图上,并对单元内定级因素分值进行取值和计算单元修正因素质量分,进而计算出修正系数。
将修正系数计算成果标注在定级单元图上,编制修正系数图。通过修正系数图和规程规定的方法计算出定级指数。
优质参考文档
优质参考文档/85*-/
2.评定级别
(1)土地等别级别划分的原则 耕地质量级别的划分遵循如下原则: 1)耕地质量级别高低与耕地质量相对优劣的对应关系基本一致; 2)各级耕地之间的收益应有明显的差别;
3)级别之间应渐变过渡,相邻单元之间耕地级差不宜过大; 4)应尽可能保持土地权属单位即宗地的完整性; 5)级别边界尽量采用具有地域突变特征的自然界线与人工界线。 (2)初步划分耕地质量级别
耕地质量级别根据单元定级指数值,采用总分频率曲线法进行土地级别的初步划分。
(五)校核级别及落实边界 1.校核级别 (1)校验内容
校验定级单元划分的合理性、定级因素选取的准确性、定级结果计算的正确性。
(2)校验方法
1)在所有定级单元中随机抽取不超过总数5%的单元进行野外实测,将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如果与实际不符的单元数小于抽取单元总数的5%,则认为计算结果总体上合格,但应对不合格单元的相应内容进行校正;如果大于5%,则应按工作步骤进行全面核查、校正。
2)初步定级成果完成后,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并写出书面论证意见,根据论证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3)初步划分的耕地质量级别应具有明显的正级差收益,否则,应重新进行调整和计算。
2.级别调整与确定
1)对不合格的定级单元,按照定级程序重新计算;
2)应详细记录调整过程,并与原有计算资料一并整理,归入档案;
3)校验合格的耕地质量级别确定为耕地质量定级结果,将级别边界落实到大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并核实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权属单位。
(六)编制图件、统计与量算面积、编写成果报告
耕地质量定级成果包括图件、数据、文字报告及相应的电子文档。 1.耕地质量定级图件
优质参考文档
优质参考文档/85*-/
耕地质量定级图件包括工作底图、中间成果图和农用地级别图。 (1)工作底图:耕地质量定级工作底图采用1:1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2)中间成果图:包括定级单元图、定级因素因子分值图、定级修正系数图。
(3)最终成果图:耕地质量级别图。 2.统计与量算面积
(1)耕地质量级别面积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图斑进行统计; (2)打破图斑的单元面积量算,应以图斑面积加以控制; (3)应认真核对面积数据,建立统计台帐,归入档案;
(4)经核实、汇总后的级别面积以公顷表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3.成果报告
编写耕地质量定级工作报告、耕地质量定级技术报告。 (七)县级数据自查 耕地质量定级完成后,技术承担单位应根据相关技术标准,从数据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合理性等方面开展县级数据自查工作。
(八)县级成果上报
1. 文字成果
含耕地质量定级工作报告、耕地质量定级技术报告。 2. 数据表成果
含耕地质量定级修正因素因子表、耕地质量定级因素因子权重表、耕地质量定级各因素作用分值表、耕地质量定级单元原始属性及计算结果表、耕地质量定级单元综合数据表、乡(镇)耕地质量定级结果——面积汇总表、县耕地质量定级结果——面积汇总表、土地级别面积统计表等表格。
3. 图件成果。
含工作底图、中间成果图(定级单元图、定级因素因子分值图、定级修正系数图)和最终结果图(耕地质量级别图)。
4. 基础资料汇编。
含原始数据与资料、中间成果资料、相关的工作文件和技术文件等、基础资料信息数据库及成果统计册和电子文档等。
5. 数据库成果
含耕地质量级别数据库。数据库成果包括图形数据库、表格数据库和数据库软件系统。图形数据库的内容应包括提交的所有成果图件
优质参考文档
优质参考文档/85*-/
的数据;表格数据库或属性数据库应与图形数据相关联;对不需要图形对应的表格可以仅提交电子表格。
(九)省级对县级成果进行质量检查 省土地整理中心接收县级上报的数据成果后,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对上报成果进行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合理性检查。
(十)省级对县级成果组织专家评审 省土地整理中心组织对试点地区上报耕地质量定级成果组织专家评审,并提出书面修改意见。试点地区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并重新上报,省土地整理中心组织完成对试点地区耕地质量定级成果的质量检查工作。
(十一)成果上报
省土地整理中心按照规定的时间,将成果上报到国土资源部。
七、计算定级指数
(一)修正因素的选取范围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在我省试点工作中,因素因子及单项指标选取可按照表1进行选取。
表1 耕地质量定级备选因素因子表
影响因素 影响因子 林网化程度 基础设施条件 田间道路 田间供电 耕作距离 耕作便利条件 耕作装备 田块大小 田块形状 经营规模 土地利用状况 经营效益 利用集约度 人均耕地 优质参考文档
因子单项指标 — 路网密度等 — — — — — — — — — 社会经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