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基础过关练
1.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选举专重门第,不重才能;中正徇私舞弊,趋炎附势,贪图贿赂,定品不实……使得选举腐败,世风颓毁。”材料中描述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材料认为科举制( )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
4.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2%。这反映出当时( ) A.科举制与察举制的选官方式相同 B.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 C.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 D.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
5.某学者研究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 A.部门有所精简,名称得到更改 B.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脱离 C.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D.六部直接隶属皇帝,提高了行政效率
6.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此处的
机构应是( )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尚书省和中书省 C.尚书省和门下省 D.礼部和吏部
7.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起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 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C.有效地限制了皇权的滥用 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
8.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唐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完善科举取士 B.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制约平衡,提高行政效率 D.整顿吏治,扩大统治基础
9.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这说明汉代( ) A.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 C.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 D.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
10.下面是有关两税法的记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税法没有( ) A.改变征税标准 B.扩大纳税面
C.增加政府收入 D.取消丁税
11.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 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能力提升练
1.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层出不穷,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央集权的加强
2.下面是对中国古代某一制度的评论:“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此制度( ) A.是由秦始皇最早创立 B.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
3.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 A.分科考试 B.以德治国 C.公平竞争 D.学而优则仕
4.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开始让其省阅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