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陶县奥依其提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标志分析
寇 昕, 刘 辰, 姚夫义
【摘 要】 本文主要对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地质成矿特征进行综合研究,与邻区砂岩型铜矿床进行对比在研究区进行圈定有利的成矿靶区。 【期刊名称】资源信息与工程 【年(卷),期】2019(034)003 【总页数】3
【关键词】 奥依其提; 地球化学特征; 砂岩型铜矿; 找矿标志
1 区域地质
1.1 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位于新疆西昆仑造山带,地处青藏高原北西部及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之间,构造上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中被称为科希斯坦-帕米尔“冲刺”的部位。昆仑山褶皱带西缘,构造受控于塔里木板块与印度板块在晚古生代碰撞聚合形成的挤压应力,构造变形以脆性断裂占主导地位,区内发育一系列北西向断裂,性质以压剪性为主。 1.2 地层
研究区地层属于西昆仑地层区(Ⅳ3)、塔里木地层区(Ⅳ2)塔里木盆地地层分区(Ⅳ22)喀什-英吉莎地层小区(Ⅳ22-3),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有长城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1.3 构造
研究区位于昆仑山褶皱带西缘,构造受控于塔里木板块与印度板块在晚古生代碰撞聚合形成的挤压应力。构造变形以脆性断裂占主导地位,区内发育一系列
北东向断层,性质以压剪性为主。褶皱构造在研究区内不发育。 1.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在恰尔隆—塔木一带,从矿点分布及成矿带来看,此区域内为Pb、Zn、Cu、Fe、Au、Ag、Mo组合异常,往东南延至达木斯一带,异常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区内面积约6 000 km2,出露地层为侏罗系、石炭系、泥盆系及下元古界。侵入岩为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北西向较大规模断裂穿过异常,派生次级断层,裂隙极发育。两侧岩石受挤压较破碎,破碎带宽度25~70 m,带中蚀变矿化微弱。但在裂隙中多见不均匀褐铁矿化,偶见黄铁矿细脉,沿裂隙不均匀断续分布。石炭系铜、汞为富集元素,地层中已发现砂岩型的铜矿床。
2 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
2.1 地球化学特征
异常主要地质背景为下石炭统库山河组(C1k)砂岩段,主要岩性为灰绿色长石砂岩、紫红色粉细砂岩和灰色白云岩,其中灰绿色长石砂岩中可见铜矿化,主要矿化特征为孔雀石化和蓝铜矿化、黄铁矿,偶见黄铜矿。调查区下石炭库山河组中铜和银元素富集,发现了砂岩型铜矿的矿化线索。 2.2 元素异常特征 2.2.1 单元素异常特征
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资料整理、数据处理和元素异常圈定,取得了较好的地球化学成果。圈定单元素异常为125个,其中Cu、Pb、Zn、Ag四种元素异常显示较好,其中Cu元素异常好,异常面积大、浓集中心明显、强度高。
Cu异常特征:圈定6个Cu异常,异常面积较大,位于工区中部、南部,异常形态为不规则的面状,走向为接近北东—南西向。异常下限25×10-6,最大值261.2×10-6,衬度为1.1,在工作区见到较多的铜矿化点,矿化特征主要为孔雀石化、局部蓝铜矿与孔雀石一起产出,个别裂隙面见少量黄铁矿和黄铜矿斑点,铜异常区内已知的矿化带吻合较好,主要地质背景为下石炭库山河组砂岩段,可见铜矿化异常的岩性主要为一套浅灰色-灰绿色的长石石英砂岩类,具备砂岩型铜矿的形成地质条件,显示了区内较好的铜成矿地球化学条件及潜力。 2.2.2 综合异常圈定
综合异常价值分类是按所处地质环境、找矿意义和工作程度进行分类。通过引起异常的原因分析研究、结合元素地球化学图、组合异常图、综合异常图、野外填图结果、异常检查结果,对异常进行评价分类。综合异常分类如下表1所示。
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在工作区共计圈定了5个综合异常,其中4个乙级异常,1个丙级异常,其主成矿元素为分别为Cu,Au、Ag,其中Cu综合异常特征显示为调查区最具成矿潜力异常。 2.2.3 综合异常的排序
地球化学综合异常评序采用相同主元素类内排序方法,即将同一主元素的异常分别置于一起,依其评序指数(JOI)由大到小进行评序;遇有某一异常内有2个以上主元素者,则分别计算各自的评序指数,参与同类主元素异常的评序。调查区综合异常分级与评序表如下表2所示。 排序方法一:
评序指数(JOI)计算方法:JOI=D×K×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