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1911年出生在呼兰,19岁祖父去世,20岁为逃避家中的包办婚姻,毅然离家出走,自此再也没有回到呼兰。这个孤苦的女子辗转各地,四处漂泊,贫病交困中饱受世态炎凉,其间又遭遇国难当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让她有家不能回。1937年抗战爆发,让远在日本治病的萧红回国投身抗日洪流中。1940年,为避战乱,萧红来到香港,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十余年流亡生活,可用一句诗来概括: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战火贫病中去世,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时年31岁。
在最苦难寂寞的1940年,萧红在香港,回望所走过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感慨“三十功名尘与土”,把记忆中的生命情感写成了《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也成了她生命的绝唱。
身处冷酷灰暗的世界,却在笔端勾勒着那方明亮温暖的乐土,这似乎是一种巨大的矛盾。同学们能解释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原因么?
生:当时萧红身处战乱,身心都不得自由,写下这样一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生:听老师讲萧红漂泊的一生,感觉她就如一株无根的浮萍,在她生命的最后岁月,她很想回归故土,但是当时做不到,只能通过文字来实现。 师:(总结)渴望自由,所以回忆那段和祖父在花园中度过的自由快乐的童年岁月,渴望回归故里,所以勾勒那方明亮温暖的乐土。作者借笔下的文字,慰藉一颗漂泊的心灵,借文字实现了自己精神意义上的返乡! (幻灯片展示:心灵慰藉 精神返乡)
在《呼兰河传》寥寥数语的结语里,作者为“我”“祖父”“园子”,以及本书作了一个交代。 (幻灯片展示,师读: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一匹马来,一会工夫变出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却忘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萧红《呼兰河传》)
今天以节选文字抛砖引玉,希望同学们能去品读《呼兰河传》原著全书,了解更多呼兰河畔的故事。
(幻灯展示,作业布置:阅读萧红《呼兰河传》及其他作品,做关于她的卡片资料。)
板书设计:
快乐 自由 爱
“我”
祖父 园子
祖父:一个有温度有感情的称呼
强调祖父的特殊地位
“他”:一个有距离感的第三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