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120102 2.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3.学时/学分:51学时/3学分
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教研室 5.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6.面向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1.课程性质: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以微生物作为研究材料,往往会加速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的进展;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在工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构成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微生物还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微生物学通常在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课程奠定了基础。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3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了解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发展;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二)教学具体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课时)
2.微生物科学(1课时)
2.1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分类地位 2.2微生物的特征
2.3微生物学研究内容及其分科
3. 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的发展(1课时) 3.1微生物的发现 3.2微生物学的奠基
3.3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与展望 3.4我国微生物学发展的概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2.难点: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四)思考题
1.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2.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3.为什么微生物学比动、植物学起步晚,但却发展非常迅速? 4.简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 5.试述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2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使他们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为后面介绍其他微生物学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具体内容
1.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1课时) 1.1无菌技术
1.2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1.3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4单细胞(孢子)分离 1.5选择培养分离 1.6二元培养物
2.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1课时) 2.1 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2.2 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微生物研究的基本技术 2.难点: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四)思考题
1.如果希望从环境中分离得到厌氧固氮菌,你该如何设计实验? 2.为什么光学显微镜的目镜通常都是15×?是否可以采用更大放大倍率的目镜(如30×)来进一步提高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
3.为什么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样品厚度与大小的要求有如此大的差异?能否用扫描电镜来观察样品的内部结构,而用透射电镜来观察样品的表面结构?
4.试论电子显微镜在进行生物样品制备与观察时应注意的问题。 5.对细菌的细胞形态进行观察和描述时应注意哪些方面?你是否能很快地在显微镜下区分同为单细胞的细菌、酵母菌和原生动物?
第三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8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古生菌和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二)教学具体内容 1.原核微生物(5课时) 1.1真细菌
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特殊结构:荚膜和粘液层、鞭毛和纤毛、芽孢、伴孢晶体。 2. 古生菌(1课时) 2.1 概念的提出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2 细胞形态 2.3 细胞结构 3. 真核微生物(2课时) 3.1 霉菌 3.2 酵母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微生物的基本结构
2.难点:细胞壁中肽聚糖的结构与功能 (四)思考题
1.试对真细菌、古生菌和真核微生物的10项主要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成分作一比较表。
2.试对G- 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作一表解。
3.试用简图表示G+ 和G- 细菌肽聚糖单体构造的差别,并作简要说明。 4.试列表比较G+ 与G- 细菌间的10种主要差别。 5.试述细菌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3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及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二)教学具体内容 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1课时) 1.1 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1.2 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1.3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2. 培养基(1课时) 2.1配制培养基的原则 2.2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3.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1课时) 3.1简单扩散 3.2促进扩散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3主动运输 3.4膜泡运输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的营养要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2.难点:选用和设计培养基原则 (四)思考题
1.为什么生长因于通常是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而葡萄糖通常不是生长因子?
2.以紫色非硫细菌为例,解释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变性及对环境条件变化适应能力的灵活性。
3.如果要从环境中分离得到能利用苯作为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你该如何设计实验?
4.某些微生物对生长因子的需求具有较高的专一性,可利用它们通过“微生物分析” (microbiological assay)对样品中维生素或氨基酸进行定量。试设计实验利用某微生物对某一样品维生索B的含量进行分析。 5.以伊红美蓝(EMB)培养基为例,分析鉴别培养基的作用原理。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5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掌握微生物代谢的特点、微生物发酵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类型,生物固氮作用、细菌的光能自养作用和化能自养作用。
(二)教学具体内容
1.微生物对自然界有机物质的分解(1课时) 1.1 纤维素的分解 1.2 淀粉的分解 1.3 果胶质的分解
1.4 木质素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分解 1.5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 1.6 有机农药的分解
2.异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3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