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疯狂地“看”-2019年文档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疯狂地“看”

初次读到薛挺这个名字和他的《动物参考》系列摄影作品是在鲍昆老师的一篇文章中《视觉凶猛――谈薛挺的摄影》。文字给我共鸣,照片给我刺痛。从读到的那一刻,薛挺及其《动物参考》便在心里烙下印记,让我常常想起,久久回味,深深思考。“当任何文化艺术表现出极强的精神性时,那它就一定会得到重视。因为它区别于他人,是一个独特的样本,起码有认识的价值。”

薛挺,六十年代末生人,是北京的一位自由摄影人。1995年始于商业人像摄影。后进行个人主观风格和表现主义的影像探寻。他这组《动物参考》的19幅作品第一次向公众展出,是在2003年7月26日到8月8日,于北京“798艺术工场”内的百年印象摄影画廊。

薛挺在《动物参考》之前就曾有过《那些“花”》系列和由他推动及拍摄的“虚晃一枪”展览。当时,“中国影人的视觉趣味基本是对现象被动的记录,强调现象的客观形态,尤其是注意现象的“美”的瞬间的截取,很少注意影像对客观进行主观能动的表现。”因此,薛挺的这些反常规的作品,在那个时候,像是孤独的狂欢。但是,精神世界的孤寂并没有破碎了他的梦,他依然在自己的路上,跟随自己的心,一路前行。在2007年一期《音乐》杂志上,有一篇文章让我再次看到“薛挺”。这次的出现与

摄影无关。他已经在音乐的世界里继续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对人性的思考了。薛挺说,他对乐器、音乐有一种挥之不去、异想天开的东西。他想在城市这种中规中矩的生活状态里做一名城市中的游牧乐手,类似吉普赛乐手,用自己的行动完成一种视听传奇。他说,既然爱上一行,就要由着性子干。没准哪天自己不玩乐器了,也会把这些收藏的乐器当掉,就像当初他玩摄影一样,不玩了就将摄影器材全部卖掉。他的这种观念和人生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动物参考》对中国传统美学规则的挑战,对国人观看习惯的打破,对人与自然关系新角度的探索,对人性本质的思考,都不是偶然,但又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他内心的指引。 众所周知,摄影是一种“观看”的活动,也是一种“观看”的媒介。须臾离不开眼睛和心灵的“看”。“摄影更本质的特征是看,是你怎么看,看什么,用什么方式看。”“看”作为一种本能,是我们在一出生便掌握的本领,并且在人类拥有的全部感觉中,视觉是最发达的。但是,看似轻而易举,自然而然的“看”,其实在一定意义上并不是如本能般的条件反射。“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识与信仰的影响。” 大千世界,我们的目光与什么相碰,我们的心灵与谁共鸣,这都是一次选择行为。而摄影这一活动和媒介,作为人类视觉的延伸,便与“看”不可分割。尽管“看”是大自然的赐予,但我们看事物、看世界的方式被彻底文化化了。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在《论摄影》(On Photography)中提供了一种“摄影式观看”的

概念――既提供人们观看的新方式,也是供人们表演的新活动。摄影与“看”一相逢,便创造了人间无数的故事。

摄影作品作为视觉文本,作为生活方式,作为社会知识,都是一个复杂和庞大的体系。薛挺的《动物参考》就是一次精彩而疯狂的“看”。 一、晃动

第一次看到《动物参考》的画面,平静的心就被他由于拍摄时的晃动造成的模糊效果给扰乱了,竟不由自主地不安起来。薛挺拍摄过很多个系列:《表情系列》、《彩画系列》、《情绪系列》、《花妖系列》、《昼梦系列》等等。他曾经主办过一个名为“虚晃一枪”的摄影展。从名字便可对展览中作品的形式窥见一斑。他的很多摄影作品,都是通过慢速曝光和拍摄对象的晃动来完成的。似乎是故意用“虚”来挑动人们想要看清楚的欲望,又好像想用“晃动”来揭示被摄人或物内在的汹涌暗流,有时候还仿佛要用“模糊”来创造一定的空白,给自己和观看者回味的余地。《动物参考》基本延续了这一手法。

论技术和审美,薛挺的这些“晃动”的作品,不是令人满意的。但苏珊•桑塔格说过:“不完美的技术现在受到青睐,恰恰是因为它打破了大自然与美的静态平衡。大自然已更多地变成表达怀旧和义愤的题材,而不是沉思的对象。”“摄影最持久的胜利,一直是它有能力在卑微、空洞、衰朽的事物中发现美。至少,真实事物有一种感染力。而这感染力是――美。”而中国

的摄影,长久以来被用绘画的思维来理解,所以“美”的范围显得狭窄,“美”的概念显得浅薄,“美”的标准显得呆板。而随着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国人的视野扩大,对于“美”,对于艺术,对于摄影,都有了更加多元和深刻的理解。所以,中国摄影界不再只是一律“优美地看”,而出现了很多具有创造性的“看”和拍。薛挺就是其中一个践行者。 二、动物

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在《历史与阶级意识》(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中把作为一种相对于剥夺人类天性并且囚禁住他的社会制度而言的大自然看做是一种价值观。他对大自然做了定义:有机生长的,不是人造的、与人类文明所创造出来的社会组织相反的事物。同时,大自然也可以被解释成人类心灵深处仍然停留的自然状态,或有意或希望再度变成自然的那份渴望。由于这样的观点,野生动物的生命变成了一种理想的形态,一种不受压抑的欲望重生的感觉。以动物为代表的大自然,成为困在种种社会制度与压抑中的人们白日梦的起点,暂时栖身的避难所。所以,很多人拍摄动物,总是怀抱着“审美”态度,抒发着逃离社会,奔向自然的畅快。这是我见到过的大多数动物摄影的风格。又由于动物在现代消费社会,不论是实际上还是文化上都被边缘化了,动物很多时候只是一个符号,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想象中的动物被吸纳进“家庭”和“景观”这两个领域了。这是我见到过的大多数动物

摄影的题材。而实际情况是,“家庭”这一领域里的动物,更多的以玩偶和以动物为原型的卡通形象来呈现。“景观”这一领域里的动物,则大多被书籍里动物的照片或者电视、电影里动物的影像取代了。

薛挺《动物参考》则明显不同于“家庭”和“景观”这两个领域里的动物摄影。他不仅在表现形式(晃动)上不拘一格,自由洒脱,在题材的选择和角度的把握上也是别出心裁。不是刻意与众不同,或许这是他强烈的个性和对动物的感情及思考的自然流露。总之,他并没有受大多数动物摄影的影响,而是以个性化手段和视角来关怀动物,关怀人性。这组黑白影像是薛挺在北京动物园信手拍摄的。

没有着眼于已经完全没有野性的家庭宠物和完全处于自然状态的野生动物,而是选择城市中动物园的野生动物。这一矛盾的存在就说明了《动物参考》里的动物都是“有故事的”,而不是玩物或者观赏的符号,也不是拍摄者以人类中心主义的姿态来宣泄私人情感的工具。 三、人性

19世纪浪漫派画家格兰维尔(J.J. Grandville 1803-1847)的版画作品里的动物看似被借来诠释人类,或揭穿任何东西。它们完全具有了人性,被人化。这些动物们被迫进入人类社会,成为各种制度的囚犯,和人类一样受着囚禁之苦。真正的动物正在消失。

疯狂地“看”-2019年文档资料

疯狂地“看”初次读到薛挺这个名字和他的《动物参考》系列摄影作品是在鲍昆老师的一篇文章中《视觉凶猛――谈薛挺的摄影》。文字给我共鸣,照片给我刺痛。从读到的那一刻,薛挺及其《动物参考》便在心里烙下印记,让我常常想起,久久回味,深深思考。“当任何文化艺术表现出极强的精神性时,那它就一定会得到重视。因为它区别于他人,是一个独特的样本,起码有认识的价值。”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npe71zfw3553973044s2xc786b4hd00yt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