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化瘀胶囊联合BILT肝病治疗仪治疗活动性肝硬化患者
临床观察
李洪 严桐
【摘 要】【摘要】 目的 观察扶正化瘀胶囊联合BILT肝病治疗仪对不同原因所致的活动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不同原因所致的活动性肝硬化患者5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保肝、对症治疗,包括规范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扶正化瘀胶囊口服,同时以BILT肝病治疗仪局部照射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Child-Pugh评分以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在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等方面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Child-Pugh评分以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善方面两组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趋势。结论 扶正化瘀胶囊联合BILT肝病治疗仪治疗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具有协同作用,临床使用安全。 【期刊名称】肝脏
【年(卷),期】2016(021)001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 肝硬化;扶正化瘀胶囊;肝病治疗仪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病的疾病晚期状态,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也有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肝硬化的发展是较为缓慢的动态过程,改善肝脏微循环、有效的抗纤维化治疗可延缓肝纤维化进程。研究表明,肝病治疗仪
能有效改善肝脏微循环[1],而扶正化瘀胶囊具有显著抗纤维化作用[2]。近年来药物结合外治法等综合治疗的方法在临床越来越受到的重视。我科应用扶正化瘀胶囊联合肝病治疗仪治疗活动性肝硬化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资料
(一)病例选择 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5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35~60岁,平均年龄45.1±8.7岁,乙型肝炎肝硬化19例,丙型肝炎肝硬化3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对照组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33~65岁,平均年龄47.3± 10.2岁,乙型肝炎肝硬化18例,丙型肝炎肝硬化4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肝硬化的诊断依据参照2005年肝炎防治指南中肝硬化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二)排除标准 肝功能失代偿期、肝肿瘤疾病,合并重度腹水、严重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或存在血液病、明显的心、肾、精神疾病、未经控制的糖尿病等患者。 二、研究方法
(一)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保肝、对症治疗,包括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等及规范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方案的基础上,加用BILT肝病治疗仪治疗(杭州大力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30 min/次,1次
/d,距离20 cm,对肝区局部照射,同时口服扶正化瘀胶囊(上海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1.5 g/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二)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及第12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检测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两组患者Child-Pugh评分,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包括门静脉内径、门静脉流速),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三)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组间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结 果
一、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12周时,治疗组患者在乏力、腹胀、肝区不适等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食欲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二、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由表2可见,在治疗12周时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ALT、TBil下降,Alb升高,Child-Pugh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治疗组TBil、Alb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T、Child-Pugh评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治疗组在12周时能明显降低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在降低HA、PCⅢ、ⅣC型胶原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降低LN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