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应按其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或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分级。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分级应符合表3.4.1的规定。 表3.4.1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分级
注:1 分级的级别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性环境 第12部分:气体或蒸气混合物按照其最大试验安全间隙和最小点燃电流的分级》GB 3836.12的有关规定。
2 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为各种可燃物质的最小点燃电流值与实验室甲烷的最小点燃电流值之比。
3.4.2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应按引燃温度分组,引燃温度分组应符合表3.4.2的规定。 表3.4.2 引燃温度分组
注:可燃性气体或蒸气爆炸性混合物分级、分组可按本规范附录C采用。
4 爆炸性粉尘环境 4.1 一般规定
4.1.1 当在生产、加工、处理、转运或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可燃性粉尘与空气形成的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环境时,应进行爆炸性粉尘环境的电力装置设计。 4.1.2 在爆炸性粉尘环境中粉尘可分为下列三级: 1 ⅢA级为可燃性飞絮; 2 ⅢB级为非导电性粉尘; 3 ⅢC级为导电性粉尘。
4.1.3 在爆炸性粉尘环境中,产生爆炸应符合下列条件: 1 存在爆炸性粉尘混合物,其浓度在爆炸极限以内;
2 存在足以点燃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火花、电弧、高温、静电放电或能量辐射。 4.1.4 在爆炸性粉尘环境中应采取下列防止爆炸的措施:
1 防止产生爆炸的基本措施,应是使产生爆炸的条件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减小到最小
程度。
2 防止爆炸危险,应按照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
3 在工程设计中应先采取下列消除或减少爆炸性粉尘混合物产生和积聚的措施: 1)工艺设备宜将危险物料密封在防止粉尘泄漏的容器内。 2)宜采用露天或开敞式布置,或采用机械除尘措施。
3)宜限制和缩小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并将可能释放爆炸性粉尘的设备单独集中布置。
4)提高自动化水平,可采用必要的安全联锁。
5)爆炸危险区域应设有两个以上出入口,其中至少有一个通向非爆炸危险区域,其出入口的门应向爆炸危险性较小的区域侧开启。 6)应对沉积的粉尘进行有效地清除。
7)应限制产生危险温度及火花,特别是由电气设备或线路产生的过热及火花。应防止粉尘进入产生电火花或高温部件的外壳内。应选用粉尘防爆类型的电气设备及线路。
8)可适当增加物料的湿度,降低空气中粉尘的悬浮量。
4.2 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划分
4.2.1 粉尘释放源应按爆炸性粉尘释放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分为连续级释放源、一级释放源、二级释放源,释放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连续级释放源应为粉尘云持续存在或预计长期或短期经常出现的部位。 2 一级释放源应为在正常运行时预计可能周期性的或偶尔释放的释放源。 3 二级释放源应为在正常运行时,预计不可能释放,如果释放也仅是不经常地并且是短期地释放。
4 下列三项不应被视为释放源:
1)压力容器外壳主体结构及其封闭的管口和人孔; 2)全部焊接的输送管和溜槽;
3)在设计和结构方面对防粉尘泄露进行了适当考虑的阀门压盖和法兰接
合面。
4.2.2 爆炸危险区域应根据爆炸性粉尘环境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分为20区、21区、22区,分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20区应为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云持续地或长期地或频繁地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区域;
2 21区应为在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云很可能偶尔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区域;
3 22区应为在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可燃粉尘云一般不可能出现于爆炸性粉尘环境中的区域,即使出现,持续时间也是短暂的。
4.2.3 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应按爆炸性粉尘的量、爆炸极限和通风条件确定。 4.2.4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划为非爆炸危险区域:
1 装有良好除尘效果的除尘装置,当该除尘装置停车时,工艺机组能联锁停车; 2 设有为爆炸性粉尘环境服务,并用墙隔绝的送风机室,其通向爆炸性粉尘环境的风道设有能防止爆炸性粉尘混合物侵入的安全装置。
3 区域内使用爆炸性粉尘的量不大,且在排风柜内或风罩下进行操作。 4.2.5 为爆炸性粉尘环境服务的排风机室,应与被排风区域的爆炸危险区域等级相同。
4.3 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范围
4.3.1 一般情况下,区域的范围应通过评价涉及该环境的释放源的级别引起爆炸性粉尘环境的可能来规定。
4.3.2 20区范围主要包括粉尘云连续生成的管道、生产和处理设备的内部区域。当粉尘容器外部持续存在爆炸性粉尘环境时,可划分为20区。
4.3.3 21区的范围应与一级释放源相关联,并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 含有一级释放源的粉尘处理设备的内部可划分为21区。
2 由一级释放源形成的设备外部场所,其区域的范围应受到粉尘量、释放速率、颗粒大小和物料湿度等粉尘参数的限制,并应考虑引起释放的条件。对于受气候影响的建筑物外部场所可减小21区范围。21区的范围应按照释放源周围1m的距离确定。
3 当粉尘的扩散受到实体结构的限制时,实体结构的表面可作为该区域的边界。 4 一个位于内部不受实体结构限制的21区应被一个22区包围。
5 可结合同类企业相似厂房的实践经验和实际因素将整个厂房划为21区。 4.3.4 22区的范围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 由二级释放源形成的场所,其区域的范围应受到粉尘量、释放速率、颗粒大小和物料湿度等粉尘参数的限制,并应考虑引起释放的条件。对于受气候影响的建筑物外部场所可减小22区范围。22区的范围应按超出21区3m及二级释放源周围3m的距离确定。 2 当粉尘的扩散受到实体结构的限制时,实体结构的表面可作为该区域的边界。 3 可结合同类企业相似厂房的实践经验和实际的因素将整个厂房划为22区。 4.3.5 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范围典型示例图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 4.3.6 可燃性粉尘举例应符合本规范附录E的规定。
5 爆炸性环境的电力装置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爆炸性环境的电力装置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爆炸性环境的电力装置设计宜将设备和线路,特别是正常运行时能发生火花的设备布置在爆炸性环境以外。当需设在爆炸性环境内时,应布置在爆炸危险性较小的地点。 2 在满足工艺生产及安全的前提下,应减少防爆电气设备的数量。
3 爆炸性环境内的电气设备和线路应符合周围环境内化学、机械、热、霉菌以及风沙等不同环境条件对电气设备的要求。
4 在爆炸性粉尘环境内,不宜采用携带式电气设备。
5 爆炸性粉尘环境内的事故排风用电动机应在生产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在便于操作的地方设置事故启动按钮等控制设备。
6 在爆炸性粉尘环境内,应尽量减少插座和局部照明灯具的数量。如需采用时,插座宜布置在爆炸性粉尘不易积聚的地点,局部照明灯宜布置在事故时气流不易冲击的位置。 粉尘环境中安装的插座开口的一面应朝下,且与垂直面的角度不应大于60°。 7 爆炸性环境内设置的防爆电气设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性环境 第1部分:
设备 通用要求》GB 3836.1的有关规定。
5.2 爆炸性环境电气设备的选择
5.2.1 在爆炸性环境内,电气设备应根据下列因素进行选择: 1 爆炸危险区域的分区;
2 可燃性物质和可燃性粉尘的分级; 3 可燃性物质的引燃温度;
4 可燃性粉尘云、可燃性粉尘层的最低引燃温度。
5.2.2 危险区域划分与电气设备保护级别的关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爆炸性环境内电气设备保护级别的选择应符合表5.2.2-1的规定。 表5.2.2-1 爆炸性环境内电气设备保护级别的选择
2 电气设备保护级别(EPL)与电气设备防爆结构的关系应符合表5.2.2-2的规定。 表5.2.2-2 电气设备保护级别(EPL)与电气设备防爆结构的关系
注:①在1区中使用的增安型“e”电气设备仅限于下列电气设备:在正常运行中不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的接线盒和接线箱,包括主体为“d”或“m”型,接线部分为“e”型的电气产品;按现行国家标准《爆炸性环境 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GB 3836.3-2010附录D配置的合适热保护装置的“e”型低压异步电动机,启动频繁和环境条件恶劣者除外;“e”型荧光灯;“e”型测量仪表和仪表用电流互感器。
5.2.3 防爆电气设备的级别和组别不应低于该爆炸性气体环境内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级别和组别,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气体、蒸气或粉尘分级与电气设备类别的关系应符合表5.2.3-1的规定。当存在有两种以上可燃性物质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时,应按照混合后的爆炸性混合物的级别和组别选用防爆设备,无据可查又不可能进行试验时,可按危险程度较高的级别和组别选用防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