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第一通过自身的劳动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和自然力,广以取得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狭义的农业专指种植业,命过程, 义的农业则包括农、林、牧、渔四个部门。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自然再生产:就是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 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农业生产的基础)利用与改造动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经济再生产: 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生产时间:劳动对象处于生产领域的时间。 劳动时间:劳动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随着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支出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重就越大,恩格尔定律: 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支出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重则会下降。还具有其他经是指农业在向人类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的同时,农业的多功能性: 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非商品性产出功能。克拉克定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或地区,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配第人均国民收入水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越小;动力中所占比重越大,而第二、第三产业而第二、平越高的国家或地区,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中的比重越小,劳动力所占比重越大。 库兹涅茨法则:(1)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2)工业部门?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和服务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钱纳里标准结构:随着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缓慢提高。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结构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降低到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时,工业化就到了结束阶段。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便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 第二章
制度含义:制度是人们(个人和组织)行为的规则,是关于人们的权利、义务和禁忌的规定。
正式制度:若制度以成文形式存在,且有权威机构付诸实施,这类制度就是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若制度是以非成文的形式存在的,或者有成文形式,但没有权威机构实施这套制度,这类制度就是非正式制度。 交易成本:是交易各方在达成协议和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包括信息搜索成本、协商与决策成本、契约成本、监督成本、执行成本等。 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上其他成员造成了影响,而又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得到补偿的现象。 制度变迁:制度的替代与转换过程。它既可以理解为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的产生过程,还可以理解 为制度结构的改善过程。.
产权制度:是划分、确认、界定、保护和行驶财产权利的一系列规则,是制度化的财产权利关系。
所有权:表明的是财产归属关系,是财产归谁所有、由谁支配的权利。 占有权:是依法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支配的权利。
使用权:是依法对财产加以利用的权利。 处置权:是指当事人依法处置财产的权利。
收益权:不是独立的产权,而是任何一项产权中应有的内容。 土地制度:一种经济制度,又是一种法权制度,是土地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是构成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广义的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因土地的归属和利用问题而产生的全部土地关系的总称。狭义的土地制度仅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
经济组织:就是掌握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具有一定的经济目标、能统筹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 第三章
农业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独立或相对独立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家庭经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承包经营,因而不同于合作化前的农户个体经营 双层经营:就是集体经济组织的统一经营与农户的分散经营相结合。 农业规模经营,是指根据规模经济的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等生产要素适当集中,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取得更大经济效益的农业经营方式。
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的适度扩大,使生产要素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引起产品平均成本降低,进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相反,如果因生产规模过大或过小,生产要素不能得到合理配置,造成经济效率损失,则成为规模不经济。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发展政府的、民办的、合作的农业专业服务组织,为实行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第四章
农业合作经济是指农民特别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改善生产条件、维护经济利益,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合作社是人们自愿联合、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的企业来满足他们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自治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合作组织。
生产合作,包括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合作、农业生产过程某些环节的合作、农产品加工合作等。 流通合作,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农产品的销售储运等方面的合作
信用合作,是农民为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需要而建立的合作。
社区性合作,是以农村社区为单元组织的合作,它是过去人民公社体制的延续,如现阶段我国农村的村经济联合社。 专业性合作,形式就是生产经营方向相同的农户联合组建的专业合作社,目的是 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或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问题、农产品的销售问题。. 传统合作,形式就是按传统的合作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劳动等生产要素入股联合组建的股份合形式就是农民以土地、资金、股份合作, 作经济组织。 第五章以农户为基础,以利益为纽带,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种养加、供
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将小 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方式。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工商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龙头企业:企业,它负有开拓市场、带动农户、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收和农民增 收的任务。是指为了有关各方面的利具体来说,农业标准化: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益,对农业经济、技术、科学、管理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各类对象,制订并 实施标准,使之实现必要而合理的统一的活动。对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指在一个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中比重较大,主导产业: 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产业。第六章
传统农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 现代农业:是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大体上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代表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农业生产力水平。 农业现代化:把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用现代生产手段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既具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石油农业:以消耗大量化石能源为特征的现代农业阶段。 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这种可持续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能够维护土地、水和动物的遗传资源,并且在技术上应适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第七章
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国家、地区或农业企业)内,农业各部门、各生产项目的构成情况,包括他们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从而使农业生产取得最好的收益。 农业生产布局:是指农业生产在地域上的安排和分布,它是农业生产在地域上的分工形式,是农业各部门、各生产项目在空间上的动态组合。 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就是农业生产在地域之间形成差异的规律。 第八章.
农业支持与保护是指在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的条件下,政府为增强农业综合实力,确保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而采取的一系列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国内支持政策是指通过国内政策对农民和农业所进行的各种支持措施。
绿箱”政策:即对农业生产、价格和贸易不会产生扭曲影响或仅有微小的影响的政策。
黄箱”政策:即指那些容易引起农产品贸易扭曲的政策
“蓝箱”政策:即生产限制计划中对生产者进行的直接付款,如耕地休耕补贴。 边境保护政策:指通过制定各种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对农业进行的保护。 第九章
农业自然资源:是指自然资源中可被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质量,以及保证农业
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所需要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总称。 农业自然条件:是指自然界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的可能性和限制性,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自然灾害。
农业土地资源:是指在农业生产上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总称,包括耕地资源、林地资源、草地资源、水面资源、滩涂资源、荒地资源等。
粗放经营:是指在较低的技术条件下,将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分散投放于较多的土地,实行减耕粗作,广种薄收,主要依靠扩大农用地面积来增加农产品产量的经营方式。 集约经营:是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和技术装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实行精耕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产量的经营方式。
劳动集约:投入较多活劳动的称为劳动集约,他表示对一定面积的土地投入中,活劳动所占比重大。 资金集约:投入较多生产资料的称为劳动集约,他表示对一定面积的土地投入中,物化劳动所占比重大。
技术集约:新技术的密集使用。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前提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不断增加某种要素的投入,这种要素带来的土地产量最终会出现下降的现象。
水资源:是指可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够在某一地点为了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第十章
农业劳动力资源是指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力利用率是指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量与拥有量的比率,反映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度。 农业基础设施:指保证农业生产和流通能够在适宜条件下顺利进行的各种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劳动成果与劳动时间的比率,反映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流动.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农业劳动力中无法充分而有效地实现与劳动条件结合的那部分劳动力,即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量超过需求量的那一部分劳动力。 第十一章
农业资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资金实际上就是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物资和货币的总和。狭义的农业资金也就是指各个投资主体投入农业中的货币资金。
生产资金:指各种生产资料和在产品所占用的资金。
流通资金:指各种产成品占用的资金和在流通领域中的现金、存款、应收款所占用的资金。
固定资金:是指垫支在劳动资料上的资金,其实物形态是固定资产,如农业生产用房、温室暖房、水利设施、机械设备、果树林木等。
流动资金:垫支在种子、饲料、肥料、农业等劳动对象上的资金和用于支付劳动
报酬及其他费用的资金。
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宏观调控:是政府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利用经济规律,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管理方式。 政策性贷款:根据政府指令发放的、以财政补贴资金为利息和风险补偿来源的贷款,包括中央储备类贷款、地方储备类贷款和调控类贷款。 第十二章
科学: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农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相适应的生产工具盒其他物质装备。
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代替落后的传统经验技术,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的过程。 技术创新:是指与新技术(包括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
劳动节约型技术:指能提高劳动效率从而减少活劳动使用量的技术。 资源节约型技术:是指能使活劳动以外的其他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的技术。
中性技术:是指资源节约型技术和劳动节约型技术相结合、取长补短、综合运用的农业技术。 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各类创新主体相互联系所组成的知识创造、扩散和使用的网络系统。
科技成果化产业:是将科技化成果转化为商品,并进而形成一个产业的过程。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将各项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通过试验、示范、宣传、培训等方式向农业生产转移和扩散。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般指农民提供各种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有时也包括影响和决定该体系运行效率的制度。 第十三章 信息:(本体论)是指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认识论)是指认识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 信息资源:可以用作资源的信息。. 体验商品:是指消费者在使用之前无法确切知道其价值大小,只有在使用之后才能知道其价值的商品。 信息化:,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传递、分析和应用等技术的总称。 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在农业领域的体现,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农业供产销各环节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第十四章 农产品需求:是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需求量与其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化,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