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思想政治(文)
2024-2024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政治. 含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5.本试卷共6页。如遇缺页、漏页、字迹不清等,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
第I卷 单项选择题
本卷共2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从古到今,各种哲学流派繁多,但无论哪种哲学,都是 ①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②
②时代精神的精华 ④具体科学的基础
D.③④
B.②④ C.①③
2.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觉得哲学没有实际效用。哲学对于人生的影响一直都是极其深刻、巨大、久远的,它给人生以心灵上的陶冶、动力上的激励、发展上的指导、境界上的提高。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的未来的。这是因为 A.哲学是对客观存在正确的反映 B.没有哲学理论的民族无法生存 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反思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3.唯物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人为自然界立法 ②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③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A.③→①→④ B.①→②→④ C.③→②→④ D.①→③→④ 4. 中国古代哲学所探讨的“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
A.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5.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祝福别人“万事如意”,在担心一件事情不能成功时又常常安慰自己“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从哲学上看,“万事如意”与“成事在天”的区别在于
A.前者是积极的观点,后者是消极的观点 B.心想不一定事成,天命却是不可违抗的
C.前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D.前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6.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了哲学上的革命。它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物种的神创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目的论和物种论,并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上述事实说明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③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④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
A.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③④
7.“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自己的哲学视为“纯粹思辨的观念”和“书斋里的学问”,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这表明
①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②关注与无产阶级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③哲学社会功能的缺失是以往旧哲学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标志 ④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飞矢不动”;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两种观点按
照顺序分别是
A. 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B.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C.辩证法、相对主义 D.形而上学、二元论
9.“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中的这段话意思是说:天有时令变化,地有丰富资源,人能治理并利用天时地利,这就叫做能与天地相配合。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相关知识来看这其中包含的哲理有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④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 10.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将“以貌取人”视为贬义词。事实上“以貌取人”有一定的道理:理性感性寄于声线,真诚虚伪映在瞳仁;站姿看出才华气度,步态可见自我认知;表情里有近来心境,眉宇间是过往岁月。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以貌取人”
①在世界观上是唯心主义,方法论上是主观主义 ②说明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有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 ③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④说明意识可以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1. 心理学家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个大水箱里,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最初,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起进攻,但每次都碰壁了。多次进攻无果后,它放弃了努力。后来心理学家取走玻璃挡板,小鱼在鳄鱼身边游来游去,但鳄鱼始终无动于衷,最后饿死了。“鳄鱼试验”进一步佐证了
① 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② 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③ 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 ④ 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 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
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①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3.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海的帮凶,能把你埋在大海深处。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带有主体性特征 C. 人的认识要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制约 D.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不止一个 14.通常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被视为能让人恢复精力的休闲方式。但某项研究发现,压力过大的人从事这些休闲活动不仅无法感到轻松,甚至还会感到内疚和失败。该研究说明 A.科学认识随着客观规律的发展而发展 B.真理因人们认识的发展而不断被推翻 C.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D.认识指导实践所带来的结果不可预测 15.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前,中国凭借航海技术开通了与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新时期,沿着陆海两条“古丝绸之路”构建经济走廊,将给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中可以看出 A.人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B.联系方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只要加强联系,就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D.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条件性和多样性 16.“螃蟹效应”描述的是,用敞口藤篮来装螃蟹,一只螃蟹很容易爬出来,多装几只后,相互扯后腿就没有一只能够爬出来了。“螃蟹效应”对团队建设的启示是
①要促进系统内部有序和结构优化 ②要正确处理同一和斗争的关系 ③要使部分以合理、有序、最佳状态存在 ④要充分发挥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决定作用 A. 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7. 下列名言能体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有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 B.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王夫之) C.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 D.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元稹)
18.南宋诗人杨万里写道:“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下列与这首诗蕴含的哲学思想相同的是
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③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9.希腊人每年工作时间为2000小时,德国只有1400小时,但是希腊工人的效率却比德国工人的效率低70%,这就是“霍桑效应”——放松和减压,反而能充分激活创造力和潜能。“霍桑效应”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哲理是
A.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矛盾的对立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D.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0. 新高考改革方案将包含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方案:一是技术技能人才高考,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学术型人才高考,即现行的高考,两种模式分开进行。这就意味着,在高中阶段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不管选择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这一做法 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②坚持了规律的客观性,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 ③坚持了矛盾普遍与特殊性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