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追随者,革命由资产阶级来“统率”,中国民主革命的前途“自然是资产阶级把握政权”,而无产阶级只能“获得若干自由和扩大自己能力之机会”,从而自动放弃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3)陈独秀关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理论概括起来就是所谓的“二次革命论”,即中国民主革命先由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然后再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二次革命论”是陈独秀对中国革命的右倾思想理论。
9.
根据以上四则材料,请回答: (1)指出材料1中的错误及其原因。 (2)指出材料2所坚持的错误道路。
(3)根据材料3说明毛泽东提出的新思想及其实质。 (4)根据材料4说明毛泽东提出的革命新道路。
第9题:(1)这段话表明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对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认为红军的任务是流动游击作战。这种思想是城市中心论的翻版。其原因是对国情认识不清,不知道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因而低估农村根据地和红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2)他们坚持的是城市中心论的错误道路。(3)毛泽东这时已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其实质就是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三位一体原则,以逐步扩大和巩固根据地,达到动摇反动统治的基础,最后夺取革命胜利的目的。(4)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的革命新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逐步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到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
1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1,2,中共中央在1927年8月7日制定的总方针是什么? (2)对比材料1,2,3,说明在新形势下,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有何变化? (3)怎样正确认识、评价材料3所反映的变化。
第10题:(1)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2)中共中央于1937年2月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提出五项要求,四项保证。四项保证是对国民党的重大让步,即取消国内两个政权对立,停止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3)西安事变后,中共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全党全国人民早日实现全民族抗战。为了促进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对国民党作出重大让步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便于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然,这种让步是有原则的。
1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材料1,2中的策略错误及其性质。
(2)比较材料3,4与材料1,2,指出党的策略战线的变化。 (3)根据材料3,4,说明党实现策略路线转变的主要依据。 (4)从党的策略路线的这一变化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第11题:(1)材料1,将冯玉祥方振武领导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活动等同于军阀战争。材料2,完全否认福建事变的抗日反蒋的进步意义,斥之为反革命的改良主义。错误的性质是“左”倾关门主义。(2)党开始纠正“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的策略路线。(3)日本要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这是当时时局的基本特点。由此引起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民族资产阶级有同情、中立以至参加抗日的可能,即使是地主买办阶级营垒中间也不是完全统一的。党有必要也有可能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路线。(4)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对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正确判断是党制定正确路线的基本前提。
12. 请回答:
(1)材料1(《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有何意义?条文中尚有哪些不适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政策规定?
(2)比较材料2与材料1,土地政策有什么原则的修正?为什么作这样的修正? (3)比较材料3与材料1,土地政策又有哪些原则的修正?为什么作这些修正? (4)从上述土地政策的调整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第12题:(1)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不适合实际的规定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禁止土地买卖。(2)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没收一切土地往往造成对中农利益的损害,不利土地革命的开展。(3)将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改为属于农民,将禁止土地买卖改为允许农民自主租借买卖土地,土地革命属于民主革命范畴,民主革命不是一般消灭私有制,应该承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4)土地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13.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五点协定的关键所在。
(2)参照材料1、2、3,如何理解毛泽东和蒋介石对协定的截然不同的评价。 (3)比较材料4与材料1,指出国民党三点反建议的要害。
(4)指出材料5中赫尔利对中国国共两党的看法,并阐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及这一政策造成的后果。
第13题:(1)关键是必须改组现存的国民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所有军队都应遵守与执行联合政府及其联合军委会的命令。(2)毛泽东肯定这一协定,因为协定体现了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一贯追求的抗日和民主的目标,这是争取抗战的胜利为人民的胜利的重要保证。蒋介石认为承认这一协定就是他的失败,因为这一协定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3)要害是让共产党交出军队,接受国民党的“招安”。(4)粉饰国民党蒋介石的专制独裁统治,美化蒋介石和他的政府正在“走向民主”;诬蔑中国共产党是“抗拒政府”的“武装的政党和军阀”,是建立“自由”、“民主”中国的障碍。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是扶蒋反共。这一政策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动气焰,加剧了中国内战的危机。
14. 请回答:
(1)参照材料1,指出国民党10年前稿的组织法、选举法和代表选举的要害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已经不适合于10年后的中国情况?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在政协会上,中共和民盟代表在国大代表名额问题上如何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统一?
(3)综合上述材料,“弄假成真”与“弄真成假”作何解释?为什么说这是蒋介石“最大的政治失败”?
第14题:(1)它的要害是违背了民主的原则,其代表不是由人民选举产生,而是由国民党一党包办的。与10年前相比,这时抗日战争已取得胜利,人民的觉悟程度与民主要求大大提高,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和平民主力量空前壮大。(2)原则的坚定性体现在坚持国民大会不能由国民党一党包办,必须增加各党派代表名额,中共和民盟代表须占代表名额的四分之一强,以保证拥有否决决;策略的灵活性表现在承认了10年前由国民党一党包办产生的旧代表的资格。(3)“弄假成真”是指10年前国民党企图一手包办的假国大演进到应按政协协议召开,各党派参加的真国大;“弄真成假”是指蒋介石又把应按政协决议召开的真国大,弄成了一党包办的假国大。蒋介石这一行为彻底暴露了他坚持一党专制的独裁统治,拒绝任何民主改革的真面目,激起了各阶层民众的强烈反对,在政治上空前孤立。
15.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1,指出我国是否也必须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为什么?
(2)根据材料2,指出我国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从何种社会开始的?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3,指出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什么?起止时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和特
征是什么?
(4)根据材料1、2、3,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有何发展。
第15题:(1)我国也必须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因为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虽然没有经过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但也不会脱离这一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只是转变有不同的特点罢了。(2)我国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而不是如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样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因为我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革命的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又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故中国只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而不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3)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时间从1949年到1956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逐步变革生产关系,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其特征是改变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4)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是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而提出来的。至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的历史特点提出来的;还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6.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1、2,指出在我国消灭剥削阶级是否意味着消灭剥削阶级的人们?应该怎样做才对?
(2)根据材料2、3、4,指出经过三大改造后,我国社会的阶级状况怎样? (3)根据材料2、3、4、5,指出对不同的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否不同?为什么? 第16题:(1)不是。正确的作法是:一方面以不同方式改变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这是改造剥削阶级的人们的决定性的步骤,因为只有剥夺了这些人的剥削手段以后,才能为他们从剥削者向劳动者的转变提供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在他们丧失了剥削手段以后,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改造,争取其中的绝大多数人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2)剥削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原工商业者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或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地主、富农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3)对地主阶级采取没收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对官僚资产阶级采取没收其资产,收归国有的政策;而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的则是和平赎买的政策。这是因为地主、官僚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对象,是落后的反动的生产关系的代表;而民族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作过我们的盟友,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仍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和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17.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1,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是什么? (2)根据材料3,说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问题? (3)从材料1,2,3,4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主要启示?
第17题:(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就是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国家。(2)三大改造完成后,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由这个主要矛盾决定我们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要把党的工作着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3)可以获得的启示:一是建立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二是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就必须坚持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正确处理革命与建设的关系。
18.
阅读上述材料后,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1,2,3,4,说明执政党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 (2)根据材料2,3,4,说明执政党建设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3)以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第18题:(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而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因为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才能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坚持与加强党的领导。(2)执政党建设的主要途径有:第一,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全党;第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第三,接受党内外的双重监督;第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第五,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3)可以获得的启示:第一,改善党的领导,包括改善党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包括领导方式、领导方法、领导制度的改进,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全党内民主,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改善党的领导,还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第二,加强党的建设,是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加强党的建设包括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19.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1,3,说明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4,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