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毛概》复习资料大全(48页) 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和材料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二、材料分析题

1,对于世界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都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 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 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在于:材料1和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哲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发生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方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做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3.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穷困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它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 (摘自霍布斯:《论物体》,载《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要点】

(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果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

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点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系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4.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和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和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答案要点】

(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者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一、辨析题

1. 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和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

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者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4.“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

二、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中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时期。以行而

求知,困知而知行。

请回答:

(1) 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 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 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

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 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

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材料1】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中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者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发展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1) 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 恩格斯和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 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答案要点】 (1) 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

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 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

本质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于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和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 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

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一、辨析题

1.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0nd768enj60088t3wpp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