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第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读图法、举例法学习人类的聚居地。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城乡差异,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教学难点
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出示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图片,同学们看到的图片分别描述的是乡村和城市,我们通常把乡村和城市统称为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由人们的居住地农村和城市引入对聚落的学习 二、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
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师解读学习目标。 三、师生互动 理解新知 (一)聚落与环境
1.学生对照课本,完成新课探知·展身手相关内容。(聚落与环境) 学生交流,展示明确答案。 2.学生探究学习: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什么是聚落,使学生知道聚落的概念及其类型。
明确: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乡村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人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2)学生观察城乡景观图片,结合教师的提示、指导及自己对城乡的了解进行讨论,比较城乡景观的主要差异。(从房屋、道路、商店、医院、学校、农田、鱼塘、人口分布、自然景观的改变等方面去进行比较,完成下列表格中的内容)。
房屋 密集度 乡村 稀疏 高度 矮 道路修 筑情况 商店的 多少 医院的 多少 有无 农田 人口 分布 景观改 变大小 稀疏 少 少 有 稀疏 小 城市 密集 高 密集 多 多 无 密集 大 (3)教师指导学生读图4.13,通过读图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并联系已学过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交流。使学生得出世界上的聚落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的结论。
学生讨论,交流,展示答案。
明确: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聚落分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4)教师指导学生读图4.14和4.15,找出聚落的两种形态。
世界上聚落的形态各不相同,平原地区呈团块状,河流、山麓、谷地等呈条带状。 (5)探究: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下图,分析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①上图中民居分别反映了当地什么气候特征?
答案:浙江民居:降水丰富西亚民居:炎热干燥北极民居:气候严寒东南亚民居:气候湿热。 ②分析上图中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案:浙江民居房顶倾斜,便于排水西亚民居厚墙小窗,隔热防风沙北极冰屋,就地取材,保
温。
追问:民居的建筑风格,只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吗?
学生思考明确:不是。民居的建筑风格也受人文条件的影响,如经济条件、文化特色、宗教信仰等。
过渡: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学生对照课本,完成新课探知·展身手相关内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学生交流,展示明确答案。 2.学生探究学习。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课后活动题,并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展开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保护、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
明确:不同的聚落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2)许多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学生举例说明。 四、课堂小结 梳理新知
师生一起梳理本节知识要点与检测。边检测,边质疑,边归纳知识要点。 课后思考:
1.在旅游中,你还发现了哪些不文明现象?我们如何去做? 2.请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设计一条文明标语。 五、课堂检测 巩固新知 见一课一练·提素养。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