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二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高考对形象的考查侧重于对形象的识别、对形象特征的把握,对形象的象征意义和作用、价值的理解、赏析。全国卷以往的题目较少直接涉及形象,而2017年全国卷Ⅱ考查了诗中体现出的诗人的性格,2016年全国卷Ⅱ考查了“马”的形象以及描写“马”的技巧,全国卷Ⅰ考查了景物形象的概括和用意分析,这显示了全国卷命题的一个重要变化——加强对形象的考查。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9页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诗歌助读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16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解析:结合诗歌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卓著,举世皆知,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故可推知,苏辙如果被单于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所以苏轼用此典一是嘱咐苏辙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行弟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归来。可知A、C、E正确。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与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

答案:BD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解析: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2015·高考安徽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 圆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诗歌助读

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17

④②

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绮席被月光照射,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寥。 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正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

B.颔联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 C.尾联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象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

D.最后两句中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实写;眼前清辉,是虚写,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E.全诗意境清幽、清冷寂静,无论怎么写月亮,写月光,都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感觉。

解析:D项,“实写”与“虚写”应颠倒过来;E项,“意境清幽、清冷寂静”有误,这首诗歌的意境应是“宏大”的。

答案:DE

★4.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概括诗歌的画面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意境。对场景画面的描述要透过意象联想意境,本诗通过描绘“孤月”“寒江”“空山”等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之情。

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联想教材·触类旁通]

5.李清照《醉花阴》一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词中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结尾三句则直接抒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6.柳宗元《江雪》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18

答案:诗歌塑造了一个清高孤傲的蓑笠翁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他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0页

诗歌创作的目的在于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所谓形象是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题型一 鉴赏人物形象

在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一般有以下七种:

主要人物形象 举例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不得开心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下寒士俱欢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陶渊明《饮酒(其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佳节倍思亲。”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名师指津]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极强的暗示性,可由此揣摩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

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清照《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9

比如诗中若出现“雪”“菊”的形象,则极有可能是表达诗人高洁的情怀。

3.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用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概括时,要注意从理解典故的用意出发来把握形象特点。

[易错点拨]

1.对人物形象特点不能准确概括或要点不全。

2.只概括不分析。对题干要求把握不准,对诗歌形象只知概括,缺乏结合诗句进行必要的分析。

—————————————————————————————————————— [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 [满分解构]

第一步:概括形象特点。

从诗人设置的环境“竹轩”“柴门”可以看出诗人生活的闲适,从“倦卧”“闲吟”可以看出诗人的洒脱情怀,从意象“竹”“雪”等可以概括出诗人高雅的情趣。

第二步:具体分析形象。

结合诗句,抓住关键词,要点化分析形象的特点。 第三步:概括形象意义。

点明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20

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

第二讲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高考对形象的考查侧重于对形象的识别、对形象特征的把握,对形象的象征意义和作用、价值的理解、赏析。全国卷以往的题目较少直接涉及形象,而2017年全国卷Ⅱ考查了诗中体现出的诗人的性格,2016年全国卷Ⅱ考查了“马”的形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n57u35gbe35m4y31ezc5v45r56fo5008x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