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指导
2018年考题回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4. A
15. 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所选的诗歌材料是一首七言古风,诗歌作者针对精卫填海这个古代神话中“精卫”这个人物展开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怀。对于阅读面广、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难度不大;但对于阅读面较窄、不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则有一定难度。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前三项分别就诗歌的内容进行赏析,后一项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其中,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
1
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
点睛:解答此题,要注意几方面的结合。一是诗句内容的正确理解,二是作者通过全诗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三是对诗歌各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正确分析,四是对相关诗歌的正确理解和赏析。比如D项,就必须对白居易的《观刈麦》的语言特点有正确的把握。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设置开放性答案,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变化,对一些古诗的解读是可以多元的,此题可以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因此凡是能够言之成理的答案都可视为正确。这里介绍两种观点:观点一:同意。原因有:(1)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精神的一种自我抒发;(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继承遗志,生命不息,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原因有:(1)这两句咏赞了精卫坚忍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表达了作者的赞扬和崇敬。(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自我之身,成全精卫之志。
点睛:这是一道主观性答题的试题。组织答案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题目要求对“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这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答案要明白无误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含糊;而且都要说出具体理由。
命题分析与预测 一、近三年全国卷命题与考情概览
题目信息 年份/卷别 2017·全国卷Ⅰ 2017·全国卷Ⅱ 选文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苏轼《送子由使契丹》 白居易《编集拙诗,2017·全国卷Ⅲ 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2016·全国李白《金陵望汉江》 唐诗 √ √ 道主观题变为“一道5唐诗 √ √ 体裁 语言 考点考向 形象 表达技巧 思想情感 材料(文学类、实用类均宋诗 √ √ 为必考)增多,题量增大,真正落实“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考纲要求,古诗歌阅读2017年命题形式由原来的两考点综述 为响应全国卷文本宋诗 √ √ √ 2
卷Ⅰ 2016·全国卷Ⅱ 2016·全国卷Ⅲ 2015·全国卷Ⅰ 2015·全国卷Ⅱ 二、命题预测与考情分析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唐诗 √ √ 选2选择题+一道主观题”的命题形式。“5选2”客观题的考查面曹翰《内宴奉诏作》 宋诗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韩偓《残春旅舍》 √ √ 较为广泛,往往涉及形唐诗 √ √ 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不同方面。 唐诗 √ √ 古代诗歌鉴赏题会越来越得到强化,主观题题目设置直问直答,不拐弯抹角,考查点明确。2017年全国三套试题涉及语言、形象和思想感情。原有命题形式仍值得重视。2016年全国三套试卷的第一题均设置了两个小问题;而全国卷III的第二题还涉及了比较阅读,这种命题方式也应该引起注意。
备考建议与要求 (一)树立一种观念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虽然所选文本是在课本以外,但它总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与课本建立联系。备考阶段要立足课本,夯实基础,高度重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歌篇目的系统复习梳理。
(二)具备两种心态
一是精读精练,掌握方法。要掌握精读诗歌文本的方法,能够自如地从诗歌标题、结构层次、表现手法、遣词造句、意象与意境、语言风格、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解读分析。要建构起古诗阅读鉴赏所应具备的知识网络图,熟悉各常见考点的设问形式及应答的基本思路或答题格式。二是查遗补缺,强化技能。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检省,查遗补缺,通过阅读与解题训练,发现自身在古诗阅读方面存在的盲区,并及时予以补救。
3
第一讲 教你读古诗——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鉴赏诗歌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因而,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阅读必考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诗歌极其关键。随着全国卷鉴赏题型的重大调整和变化,对考生能力方面的考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是鉴赏诗歌的必由之路,突破考点,规范作答,让古代诗歌鉴赏真正成为我们高考的增分点。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4页
知识点一 “3步”阅读法,读懂古诗词
(一)“读”标题蕴含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④揭示作品的线索;⑤表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读”注释蕴含的信息 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 ② ③ ④ ⑤ 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三)“泡”诗歌正文,多角度体悟情感 诗歌正文是阅读鉴赏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下面我们就尝试如何读懂正文,以明诗情。
1.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基调
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应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抓表明诗眼的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二是抓诗歌中揭示情感的字词,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
2.抓景、事、情,推导诗词主旨
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我们读诗歌时,要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歌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通过
4
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词的主旨。
3.抓尾句,揣摩诗歌感情
要读懂诗歌,除了把握关键字词,吃透景、事、情间的关系,还要多留心有抒情、议论性的语句,尤其是诗歌的结尾。读诗歌时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 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而这一点正与近体诗中律诗对对仗的要求相反。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E.这首《古风》诗中作者感情强烈,想象奇特,夸张大胆,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C项,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等;E项,“感情强烈、想象奇特和夸张大胆”在诗中没有或不典型。
答案:CE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托物言志,①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