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目的意思独立的事实行为
关键词: 事实行为 目的意思 独立性 定位
内容提要: 居处设立与废止、物的表见成份认定、从物的认定和无因治理均包括了明显的意思要素,但法律成效由法律规定而非由该无需表示的意思而设,与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的特性不符,在定位上属于事实行为。鉴于该意思要素在事实行为标准要件中独立存在,它们属于目的意思独立的事实行为,有其独特规律,但与代理标准和其他事实行为标准存有关联。
一、引言
作为引致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最一样事由,行为无疑是民法的核心词。在把它看成具体法律事实看待时,它第一指有行为意思的行动举措,也即成心识的或为意识所操纵的行动举措,梦游、完全受制于外力等相反状态中的行动举措因此被排除在外; 同时,这种行动举措能引致法律后果,散步等无法律意义的行动举措也被排除在外。而且更重要的是,行为是有别于自然事实的组成要件类型,即在法律标准中,若是法律成效需要上述行动举措的引导,此类组成要件即为行为,不然为自然事实。以添附标准为例,附合和混合不考虑物的不可分状态是不是源自人的行为,被定性为自然事实,而加工要求有行为的介入,故为行为类标准。[1]15综括而言,行为不仅是有行为意
思的行动举措,仍是以该行动举措为构造要素的标准要件。 德国、日本和我国的民法总论在论述民法中的行为时,以探讨法律行为为主,准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只是与其相伴的副产品。在这三者区分中,法律行为的法律成效由行为人的成效意思决定,后二者的后果那么由法律规定,只只是准法律行为注重内心意思的表示,事实行为那么无此表示。再进一步,事实行为还可细分,从构造要素上看,除行为意思,加工、埋藏物发觉、债务人现实提出给付、紧急避险等不要求行为人有其他意思,而取得或丧失占有的行为却需要行为人有取得或丧失占有的意思。事实行为的这一意思被称为目的意思,以有无该意思为标准,事实行为可分为无目的意思的事实行为和有目的意思的事实行为。[2]108-110由于占有是占成心思与对物实际管领的占有外形的统一体,前者指向后者,且不能与后者离开,故占有得丧行为是目的意思不独立的事实行为。
这一架构看上去区分有序、体系完整,似乎可涵盖所有行为类型,但通过检索德国、瑞士、日本、我国台湾地域等德国法系民法,能发觉下述行为难以准确信位:(1)以久住或舍弃居住意思为要素的居处设立或废止;(2)以临时目的为要素的物的表见成份的认定;(3)以经济目的为要素的从物的认定;(4)以为他人治理的意思——即治理意思——为要素的真正无因治理(参见《德国民法典》第 7 条、第 95 条、第 97 条、第 677 条; 《瑞士民法典》第 23 条、第 644 条; 《瑞士债法典》第 419 条; 《日本民法典》第 24 条、第 679 条; “台湾民法典”第 20 条、第 24 条、第 68 条、第172 条。)。它们有明
显的意思要素,且该意思能决定相应后果,如无久住意思就不能设立居处。只是,该后果可能与以产生、变更、消灭为形态所表现出来的权利变更不直接相关,如居处设立仅确认了特定处所为居处的事实状态; 也可能与权利变更直接相关,但权利变更仍是法律规定的结果,无因治理即如此。从形式上看,既有的行为类型似乎无法包容这些行为,它们是不是为新型行为,需要探讨; 再者,它们是分散的几种行为仍是可被同一归类,也需一并解决。
本文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定位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途径是将它们别离与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事实行为的全然特性加以对照,结论是它们应定位成事实行为,而且,它们不同于既有的两类事实行为,可被一体归为目的意思独立的事实行为,可谓事实行为的“第三极”。在此分析进程中,通过制度异同的辨析,尽可能充分展现本文分析对象包括的大体规律及它们与其他行为标准的关联,在加深对它们的学理熟悉的同时,以求准确地把握相关标准要件的意义,为法律适用提供方向指导,同时也为我国相关标准的完善提供镜鉴。 二、以法律行为为标准的衡量 (一)厘定标准
作为实现私法自治的工具,法律行为最突出的特质在于以成效意思来定法律成效。对民法学人而言,这句话太老生常谈了,以至于它内在的含义往往被忽略,为了准确把握其内涵,必需厘定其中的大体概念及逻辑关系。
第一,成效意思属于人的主观思想范围,在学理上不同于与行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