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气喘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杨雪贤
【期刊名称】浙江畜牧兽医 【年(卷),期】2017(042)002 【总页数】2 兽医防疫
猪气喘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和呼吸困难;病变特征是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目前,广东普宁农村小型杂散猪场,该病时有发生,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对猪群的危害主要是生长发育受阻,饲料转化率降低,易继发其它疾病。患猪治愈后,在不良的饲养管理环境下容易复发。笔者根据调查及临床诊疗经验,对该病作一简述,供参考。
1 流行特点
本病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猪均可感染,尤以幼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其次为怀孕后期母猪和产后哺乳母猪,成年猪则以慢性和隐性经过为主。
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寒冷潮湿或气候突变时,发病率明显上升。病猪通过咳嗽、气喘和喷嚏排出病原体,健康猪与病猪接触,吸入带病原的飞沫后,则可通过呼吸道感染。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仔猪并窝或并群饲养时常呈交叉感染。一栏猪通常先为一头猪发病,随后10 d左右就会出现部分或全部猪呈现咳嗽、气喘、食欲减退等症状。凡有并发或继发感染的猪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新疫区往往呈暴发性流行,传播迅速,症状较重,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老疫区多为慢性或隐性经过。据笔者观察,该病常随饲
养管理条件、气候变化,病势时起时伏;在应激情况下(转群、高温、寒冷、接种疫苗、营养状况不良等)特别容易诱发。饲养管理不良、饲料品质低劣、猪舍阴冷潮湿、通风不良、猪群拥挤及环境条件骤变等均可诱发和加剧本病的发生和死亡。
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10~15 d,最长可达1个月以上。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气喘和呼吸困难。根据病程经过,大致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三种临床病型,常以慢性和隐性经过较为常见。
2.1 急性型 多见于新疫区流行初期,尤以妊娠和哺乳母猪、仔猪多见。常呈突然发病,患猪精神不振、呼吸加快,可达100次/min以上,多呈明显腹式呼吸。随病程发展,病猪呼吸困难,或张口喘气,咳嗽次数少而低沉。体温正常或略有上升。食欲减退或废绝,病程约1周左右,死亡率较高。
2.2 慢性型 多见于老疫区,多系急性转化而来。表现长期咳嗽和气喘。初期为短而少的干咳,随病程发展变为连续痉挛性咳嗽,尤以早晨、晚间、运动、进食后或气温骤变时最为常见。咳嗽时病猪站立不动,颈直伸,头下垂,直到呼吸道分泌物咳出咽下为止。随着病情加剧则可出现呼吸困难和气喘症状,呼吸次数增多,可达70~100次/min左右,呈明显腹式呼吸,夜间则可听到病猪哮喘声,体温和食欲多无明显变化,严重时则减食或废食。病程较长小猪多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生长发育不良。若症状轻缓,经及时治疗和良好的饲养管理对育肥影响不大,否则因衰竭或继发感染死亡。
2.3 隐性型 多见于成年肥育猪。患猪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咳嗽和气喘,不易察觉。食欲、体温正常,一般对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隐性型患猪在
老疫区猪群中占有相当数量,是危险的传染源。
3 病理变化
本病的特征病变发病早期肺明显膨大,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随病程发展,两肺尖叶和心叶呈对称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病变,中间叶有时在膈叶前下部也有同样病变。病变部呈浅红色或红色,半透明状,界限明显,指压无弹性,切面湿润,似新鲜肌肉样,称为“肉变”。
随病情加剧,病变部颜色变深呈淡紫色、深紫色或灰白、灰黄色,坚韧度增加,外观胰腺样。病灶周围组织有局限性气肿,切开病变部位常有带泡沫的灰白色液体流出。肺门和纵膈淋巴结明显肿大,呈灰白色,切面外翻、湿润,边缘轻度充血。
4 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可作出初步诊断。但临床上应注意与猪流行性感冒及猪肺疫相区别。
猪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突然爆发并迅速蔓延的传染病,呈急性经过,猪群短期发病后,流行迅速停息。猪气喘病则具有较长的病程和漫长的流行过程。猪肺疫为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临床上有明显的败血症状,剖检可见败血症病变和纤维素性肺炎,能从病肺和心血中分离到巴氏杆菌。
5 治疗方法
5.1 药物治疗 可用速喘灵注射液,剂量为0.2 mL/kg体重,肌内注射,1次/d,连用2~3次;或用呼道灵注射液,剂量为0.2 mL/kg体重,肌内注射,1次/d,连用3~5次;也可用5%氟苯尼考注射液,剂量为0.2 mL/kg体重,肌内注射,1次/d,连用3~5次;然后可用北里霉素、强力霉素、恩诺沙星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