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在发展进程中与满汉民族的涵化关系*
谭 杰
【摘 要】[摘 要]在赫哲族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赫哲族、满族、汉族在共同生产生活、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满汉民族所带来的“移民文化”使赫哲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赫哲族独特的“渔猎”文化也丰富了满汉民族文化的内涵,民族间的互学互鉴促进了赫哲族、满族、汉族的共同发展、进步与繁荣。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9(037)001 【总页数】4
【关键词】[关键词]赫哲族;满汉民族;涵化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4E095);黑龙江省教育厅基础研究项目(2016-KYYWF-0645);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应用类重点项目(2014WY2);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备案课题(GJC1215126);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重大项目(JYZW2015-01)
一、赫哲族民族聚居区的分布
“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流域。尽管赫哲族所有的大小部落,难知其确数,然而在史料记载、“伊玛堪”说唱文学、神话传说、歌谣中都有关于赫哲族历史所居区域的记述。 1.文献资料中关于赫哲族民族聚居区的记述
在《满洲氏族源流考》中记:“自宁古塔东北行千500里,居松花江、混同江
两岸者,约赫哲喀喇;又东北行四五百里,居乌苏里、松花、混同三家流域在左右者,亦约赫哲喀嘞”[1]46;在曹廷杰的《西伯利东偏纪要》中也有许多关于赫哲地理分布的记载:“勃利下400余里,松花江中游上,敦蹲地方,薙发黑金屯;又下800余里北岸阿吉地方,又下600里南安普禄地方,又下20余里北岸乌活图地方,三处拒不剃发黑金屯;勃利东北行1200余至阿吉大山以上,沿松花江两岸居者通称黑金……” [2] 34-35;凌纯声曾调查赫哲族的分布地域,将其分作三个地段:“松花江有蒙古力、富克锦、嘎尔当、泥尔伯、鄂尔米等;混同江有拉哈苏苏、齐齐喀、街津口、得勒奇、义日嘎等;乌苏里江有交界牌、绕河口、团山子、西博格林等。各处的人口、户数极不相等” [3]69。
2.说唱文学“伊玛堪”中关于赫哲族民族聚居区的记述
在赫哲族说唱文学“伊玛堪”的代表作《满都莫日根》《香叟莫日根》《夏流秋莫日根》中记述了赫哲族在松花江居住的情节:“在松花江下游东边啦,满都莫日根十来岁……”[4]3“从前在松花江的中游,住着这么个哥儿俩,哥哥叫下夏里克尤,弟弟叫香叟”[4]121“夏留秋莫日根上了船奔松花江家乡驶去。”[4]593在《木都力莫日根》中记述了赫哲族在黑龙江居住的情节,“在黑龙江北面,有一座山,靠江边有一个小村子里住在两个萨满,他们领着村子里的人靠捕鱼过日子。”[4]211在《马尔托莫日根》中记述了赫哲族在乌苏里江居住的情节:“依勤德都说,我不是什么女神,只是个渔家姑娘,从小生活在乌苏里江边,是江里的鱼把我养大” [5]29。 3.神话故事中关于赫哲族民族聚居区的记述
在神话《七姓人和依兰》讲述了最初的赫哲七姓(七个民族)苏、毕、付、尤、
吴、葛、卢经历战乱后选择了松花江和牡丹江汇合之处定居下来,以渔猎为生,这里成了赫哲族最早的定居点。《历史迁徙歌》则比较完整地讲述了赫哲先民汇聚到三江平原的历史过程,其中对自然环境、物产、方位、部落分布与邻国关系都有涉及,尤其较详细地追溯了三江流域现今赫哲族聚集地的地名由来,留居过程。这些历史记忆都构成了赫哲族环境生态意识的基础或背景。 4.传统民歌中关于赫哲族民族聚居区的记述
《乌苏里江水》唱到:“乌苏里江水赫尼哪,黑龙江水赫尼哪,勇敢坚强的赫哲人,居住在三江平原上。”[4]119《织网歌》唱到:“红太阳,升东方,松花江水翻金浪。”[6]115《街津山上彩云飘》唱到:“街津山上呦飘彩云,黑龙江水呀清又清,江中撒下千层网,船儿满江鱼满舱。赫尼哪,赫尼哪!”[6]85
目前,赫哲族大部分居住在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同江市街津口乡、八岔乡、饶河县四排乡、抚远市抓吉村,其余杂居在黑龙江省的勤得利、虎林、集贤、富锦、桦川、依兰等市县。
二、赫哲族历史发展中与满汉民族的杂居
在赫哲族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满、汉民族先后移入其聚居区域,部分赫哲族也离开世代生活的聚居区,形成赫哲族、满族、汉族杂居相处的格局,彼此间共同劳作生产、繁衍生息。 (一)满汉民族的移入 1.满族的移入
为了巩固后方、挥师中原,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和清初统治者皇太极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1599-1644年)通过武力用兵与“安抚怀柔”并施的政策彻底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