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
作者:尉秀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0期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转换速度不断加快。就业是民生之本,该问题受到经济学界和各国政府的关注。本文通过选取全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从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产值弹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原因。 关键词 第三产业 弹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1就业弹性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弹性是指各产业产值增长率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率的大小,其实质是对某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变动幅度,其自身变动幅度的一个反应。就业产值弹性越大,单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高,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明显如果用E表示就业产值弹性系数,用Y表示总产值,L表示就业人数,则就业弹性可表示为:E=
利用弹性分析具有以下优点:弹性是个无量纲的数,与两个变量的单位无关;简单易行、概念直观。但它只考虑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其它经济变量的影响,因此结果比较粗糙。
2 三次产业间就业产值弹性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我们得到1978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具体见表1(其中Ⅰ、Ⅱ、Ⅲ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1)纵向来看:Ⅲ就业弹性一直为正值,并且值数都较大,长期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并且与Ⅰ的劳动力转出形成呼应,主要源于Ⅲ的快速增长对劳动力的强大吸纳能力。Ⅱ的就业弹性变动较为平稳,除1999-2002年出现负值,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一定拉动效应。
(2)横向上看:1992-1996年,由于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Ⅰ表现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Ⅱ变现出对就业的小幅度的拉动作用,而Ⅲ则表现出经济增长对就业较大幅度的拉动效应,从0.211上升为0.370,1995年最值为0.375,这说明我国Ⅲ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强,就业增加主要靠Ⅲ来拉动。2007年Ⅲ就业弹性的突降,与就业贡献率变化相同,都是因为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3 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
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