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域范围内规划形成由中心城区向次中心城市辐射,与市区轨道线网有机衔接的四条市域轨道线,分别为:汽车东站经即墨至莱西轨道线;丹山经红岛城区至王台轨道线;鳌山卫经城阳至平度轨道线;太行山路经胶南至大珠山轨道线。
城市性质: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滨海旅游度假城市。 城市职能:中国东部沿海的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城市发展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将青岛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经济发展目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开放度高、信息通畅、服务便捷、辐射力强、城市功能完善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和城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主要城市前列,成为全国最有活力、最有吸引力、最有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努力将青岛建设成为滨海宜居城市、现代文化名城。
完善普惠性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载体,为城乡人民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公平性发展机会。
以富民和谐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文化强市”战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快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居住和生活质量。
以培育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特色化。
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增强城市创新活力。
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视并加强行业关键性核心技术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面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建立完善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积极构筑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调整完善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积极构筑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居民住房保障水平;加强生产安全监督,严格控制工业、农业和生活方面等各类污染,确保食品安全。
完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构建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的整体安全功能,减少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建设平安青岛。
生态环境目标:努力将青岛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城市。
以胶州湾保护为核心,加强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严禁非法填海和破坏生态湿地系统;积极保护生态绿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严格保护、合理有序利用海岸线资源;高效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生态绿化建设,实施严格的“绿线”管理制度;全面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大力发展城市森林,建设森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市;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河流的截污处理,加强城区主要河道综合治理和重要区段景观营造,加强企业搬迁后污染土壤清理修复,全面优化人居环境。
加强资源要素保护,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有效保护和控制农业生态地区,加强海域、岸线、湿地、山体、河流等自然生态地区保护,突出胶州湾滨海湿地保护,高度重视老城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强老工业历史遗产保护。
青岛市中水利用规划
为实现再生水回用、雨水利用、海水利用与自来水使用互相补充、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平衡与可持续利用,青岛市2003年8月编制完成了《青岛市中水利用规划》,本着切合实际、经济合理、近远期结合的编制原则,《青岛市中水利用规划》具有可实施性和适度的超前性;并在国内同类规划中处于领先水平,对促进青岛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主要地铁线路规划分布图
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2年—2020年)
2002年8月,编制了《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则》(2004年经市政府批复),对青岛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涵盖内容最广的综合交通大调查,初步建立了青岛市交通信息库。对青岛的道路系统、客运系统、内外衔接系统、货运物流系统、交通管理系统,营造一个新型的、人性化、高品质、可持续、与有特色的 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发展相匹配的、相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指导青岛市未来十几年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
主城区停车场专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