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
——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部编教材的特点
(一)双线组织单元,更重语文素养
这套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按照“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组织单元。
从教材中可以看到,每个单元的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同时又将语文要素渗透在各单元之中。一下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实主要体现在课后练习和文中的泡泡里,为教师教学 提供线索和抓手。
(二)选文贴近生活,体现以生为本
一年级下册的教材选文内容丰富,既有经典的老课文,比如《荷叶圆圆》、《要下雨啦》、《四个太阳》,这些经典课文营养丰富,实用性强。同时又新增了很多文质兼美适合孩子朗读的新课文。像《春夏秋冬》、《怎么都快乐》、《端午粽》等,这些文章充满 童真童趣,贴近生活,文质兼美,体裁多样,语感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既便于学习和积累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和智慧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三)识字形式丰富,渗透传统文化
本册教材的识字内容主要安排在三个不同的位置:识字单元,课文部分,语文园地的“识字加油站”。8篇集中识字课文既有反映现代儿童生活的儿歌识字,又有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进行改编的选文。尤为突出的是后者,它使识字教材的意义显得尤为深远。如《2.姓氏歌》、《8.人之初》是由传统蒙学识字教材《百家姓》和《三字经》改编,《6古对今》由《笠翁对韵》改编。本册安排了查字典的内容,为的是培养孩子们自主识字的习惯。识字方法多样,承载传统文化,鼓励自主识字,是这套教材的突出特点。
(四)阅读三位一体,注重语言积累
阅读三位一体指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除了教读课文,一年级上下册还有计划,有梯度地编排了三篇连环画课文,分别是一年级上册的《小蜗牛》和一年级下册的《咕咚》、《小壁虎借尾巴》。课文采用难字注音而不是全文注音的方式,目的是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大人一起读”是部编教材新设
1
的栏目,采取大人伴读,亲子共读的方式不着痕迹的将学生领进阅读的大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下的“快乐读书吧”,内容是“读读童谣和儿歌”,这是上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按类别推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就构成了“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以上是我对新教材的一些认识,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白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特点,我们要凭借教科书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摸索,我总结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下面就从“识字教学”、“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几方面谈谈我的做法。 我的教学策略
一、识字教学 (一)“望”而体境
“望”即观察及其产生的联想。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识字教学中,每一个汉字以及词语的教学,都应该让学生透过纸背,与想象中的画面相遇,倾听那千里之外传来的声音。
例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春夏秋冬》一课,对“春风吹”这个短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首先创设情境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吹起了暖暖的风,呼――呼――,吹在了你的脸上,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很暖和。
师:呼――呼――,吹到了小草的身上,小草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的说:小草的身体变绿了。 有的说:小草伸出了尖尖的脑袋。 这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
师:春风还会吹到谁的身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学生自由交流)
然后让学生想象刚才的画面,读一读“春风吹”这个词,再做一做“吹”的动作,
2
让学生明白,原来“吹”要用上口,怪不得“吹”是口字旁。
像这样,我们让学生把三个字读成几句话,把三个字读成一幅幅画。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能够体悟到汉字的神奇魅力,穿越时间、空间,与美丽的画面相遇。 (二)“问”而生爱
“问”即请教、探讨,对比结构相近的汉字,主动和教师、同伴一起探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孩子们爱上汉字。在汉语中,形声字是最能量产的造字方法,很适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
例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小青蛙》一文中的“清”“情”“请”“晴”“睛”都是由共同的母体字“青”作声旁,加上偏旁派生出来的,它们和母体字组成“青”字族。为了避免机械的记忆,我们可以采取玩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
上课前让学生追备好生字卡片,请同学们把生字宝宝请出来。 (学生摆放生字卡片)
师:小朋友们,生字宝宝想请你帮他们做个自我介绍呢。愿意帮助它们吗?看看老师是怎么帮它介绍的:我是清,清水的清,所以我是三点水。学会了吗?请你也帮它们做个自我介绍吧! (学生自由介绍)
师:谁愿意给大家来介绍介绍?
生:我是晴,晴天的晴,所以我是日字旁。 ??????
介绍完之后,让学生叫着生字宝宝的名字把它们收起来。
在发言的过程中,能不断巩固这字族的音形义,既有利于学生读文识字,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使字与文融合在一起,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切”而生根
“切”即适切的语文实践。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教师就应该创造机会,尽可能的让学生同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我们传统的记字方法,例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在操作时比较机械。在缺乏语境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陷入为了记字而记字的泥潭。
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姓氏歌》,很好地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教学中,我
3
们可以让学生用加一加、介绍偏旁、组词、名人介绍等方法介绍自己姓氏。特别是用名人来介绍自己的姓氏,当课堂中出现这一个个学生熟悉的人名,他们异常兴奋,而这也是中华文化在课堂中无形地渗透。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仅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藏在自己和别人姓氏中的汉字,也能让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鼓励在生活中识字以巩固字形
汉语是母语,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例如,校园文化,商店的招牌,食品包装,阅读课外书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新教材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不同渠道识字,两 次“展示台”的安排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交流语文学习成果的平台,同时也鼓励学生主动在生活中识字,通过在 生活中识字,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课内的识字任务,还可以促使学生突破教材要求识读的字数限制,认识400个字以外的生字,增加学生的识字数量。
二、写字教学 (一)书写姿势
学生经历了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写字的姿势,知道“三个一”,但是在具体写字过程中,书写时间稍长姿势就会发生变形,眼睛离桌面越来越近,需要教师不断提醒。
(二)教师示范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写字水平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几乎是百分之百地按教师的教导去做。因此,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都应该注意书写的姿势、握笔姿势。特别是教学生字时,教师的示范书写更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书写质量。
(三)方法指导
一年级的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离不开老师具体细致的指导,我通常是这样做的: (1) 观察字形
书写之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较为笼统不容易发现事物的特征及事物间的联系。在认字形时往往因观察不仔细而发生增减笔画,颠倒结构等错误。因此,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准确的认知字形,注意字形特点及形近字的细微区别。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看清每部分的间架结构,例
4
如: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还是左宽右窄,还是左右同宽。 (2)按规则书写
有了观察的基础,还要引导学生按规则书写。新教材在语文园地中设置了专门的“书写提示”栏目,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让学生在初学写字时就认识到,汉字书写是有规则的。每当学习新字时,我都会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字应该遵循什么书写规则,时间长了,多数新字孩子们都能张口说出笔顺了。 (二). 阅读教学策略。
依据新教材的编排,再结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从以下几方面开展阅读教学: (一).读好课文
1. 从模仿感受中学朗读
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不是靠理性的分析,比如在长句子中间的停顿处机械地画上斜线,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他只会看到斜线机械地停一下,还是不明白长句子中间的停顿与逗号、句号的停顿的区别,读不出那种似断非断语流一贯的感觉来。再比如,对学生说问句语气要往上扬,画个上扬符号。学生根本就不明白该怎么读才是语调往上扬,才是问句语气。因此,低年级的朗读训练指导主要靠具体的感受,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感受模仿;也可以采用请区别较大的两位学生来读,学生虽然说不清原因,但在具体的对比中还是能感受到哪一位读得更好, 然后去模仿着读。
2、在理解基础上练朗读
下面以《端午粽》的长句子为例,说说如何让学生理解句意,练习朗读。 如《端午粽》中对长句子的朗读指导是教学的难点。第二自然段中:“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学生读起来有困难。于是我问:“这个句子告诉我们粽子是用什么做的?” 孩子们很快找到了“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我让学生把这些短语在书上画下来,反复读这几个短语。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发现句子是由外及里写了粽子的样子。于是抓住“里面”、“中间”这两个词,根据理解画出朗读节奏“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样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练习朗读就容易多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