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怎样繁殖后代》说课
本课是“它们怎样延续后代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各种各样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并且将动物围绕不同的繁殖方式进行分类.。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制作课件向学生进行展示,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学生亲自制作动物繁殖网页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切入点,为学生形象地感知动物的繁殖方式提供一个平台。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等。本课的探究方式主要是学生借助互联网络进行探究。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渐培养。本课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汇报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和按照繁殖方式对动物进行正确地分类。在进行具体的教学实施时,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通过资料搜集汇报和观看动物繁殖的视频资料,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是通过雌雄结合产生下一代的。这个过程是本课教学的引子,是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开展做铺垫的。教材中出示的五种动物,狮子、鱼、蛾、鸭、天鹅等都是学生能够经常见到的动物,它们也是哺乳类、鱼类、昆虫类、家禽类和鸟类的代表。在学生的生活中能够见到
的动物远不止这些,教材列举的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胎生和卵生动物,狮子是胎生动物,鱼类、鸭子、蛾和天鹅是卵生动物,胎生和卵生也是动物两种基本的有性繁殖方式。这两种繁殖方式都是需要进行雌雄结合才能完成的。所以,教材呈现的每类动物都是雌雄相伴的并提出思考问题:“动物的妈妈似乎都不漂亮,可能是什么原因?”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由于动物妈妈承担了孕育和养育下一代的重担,在争取生存的自然界需要保护自己,减少外界的攻击等等,学生们也可以做出其它的解释。本部分教材资源很有限,教师需要进行课外资源的开发利用。例如:“寻找动物繁殖的共性—雌雄交配”的教学环节就可以利用动物繁殖的录像资料引导学生。
第二部分:比较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教材将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分成胎生和卵生两大类。教材是运用学生已有知识作为切入点,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介绍的也是具有典型胎生特征的动物猫和具有卵生繁殖特点的鸡。使学生能够很自然地分出“在妈妈的体内孕育新生命的”就是像猫这样的哺乳类动物。而另一类就是像产卵的鸡那样“在蛋中发育”了。学生把头脑中有关动物的繁殖方式系统地整合,进而形成胎生和卵生的概念。在进行具体教学的时候,可以开发视频资源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为知识添加趣味性。同时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避免教学资源过于单一。
在进行动物繁殖方式的学习中,教材编排了大量的图片,帮助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卵生与胎生的概念和区别.教材列举了鳄鱼、热带鱼、白鼠、马、青蛙、蛇6种动物。他们代表了哺乳类、爬行类、鱼类的一些常见动物。在画圈的过程中学生要用已有的有关胎生和卵生的概念,把那些卵生动物圈画出来。而卵生动物中,鳄鱼和蛇的卵是有壳的,而像青蛙这样的两栖类(或鱼类)的卵是没有壳的。教材呈现这些具有典型代表的卵生动物,
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认识卵生动物特征的时候能够认识到,卵生动物的卵是有区别的。
第三部分:有趣的动物繁殖。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整理有关动物繁殖的一些趣闻资料,召开科学交流会。这部分内容属于在学生掌握了已有的知识性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延伸。教材中提供了部分有趣的动物繁殖资料,蜗牛的雌雄同体,异体结合;海马的雄性孵化,浅海鲨鱼的卵胎生,鸭嘴兽的卵生繁殖和乳汁喂养,海葵和水母的分裂繁殖都属于自然界中动物繁殖的一些特殊现象。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探究欲,去主动搜集资料,并能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第四部分:伟大的母爱。引导学生通过动物世界的母爱与人类世界的母爱联系,意识到自然万物中人与动物的紧密联系。生物世界是相通的,帮助学生意识到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
利用网络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是我们目前进行科学学科教学的最好方式。就本课而言,教材所能提供的动物是很有限的,我们可以借助网络信息的无限化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视野,寻找各种各样的动物也可以找到关于动物繁殖的相关理论,学生在自我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过程中就会形成自己对动物繁殖的相关理解,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利用网页的形式进行展示,形成自然发展的探究行为。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科学素养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