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谏太宗十思疏》简案

【教学目标】

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疏”的文体特征,理解文中进“谏”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与结构,掌握文章的说理方法,感受其论说的逻辑力量,学习其高超的劝谏艺术。

3.体会魏征上疏的苦心与胆识,直言进谏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与结构,掌握文章的说理方法,感受其论说的逻辑力量,学习其高超的劝谏艺术。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唐太宗对《谏太宗十思疏》的评价导入: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据说当时唐太宗读了以后,下手诏说“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魏征为什么能打动唐太宗? 二、课文品读

1.魏征劝谏唐太宗“十思”的最初出发点是什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古代劝谏帝王是冒险的事,很多忠臣义士尽忠劝谏,却不得善终。但魏征劝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赞扬。那么魏征又是如何劝谏唐太宗“积德义”的?

(1)作者是怎样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观点的?

文章起首以两个比喻引出话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紧接着从反面进行论述“不积德义”可导致“伐根”、“塞源”,进一步强调“积德义”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论证力量。

(2)第一段作者提出了“应当思‘积德义’”的观点。那为什么魏征要劝谏太宗思考“积德义”这个问题?

从历代成败的经验教训中论说创业和守业均应“积德义”,如果不“积德义”,就会导致纵情傲物,就会失民心,从反面进一步论述“积德义”的重要性。 (3)当唐太宗思考了“积德义”这个问题,并把“积德义”化为行动,那么会

带来什么效果呢?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这一句勾画了唐太宗“思”后出现的美好图景。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本文以一个“思”字统领全篇,并有一条严密的论证思路,一条贯穿始终的论证脉络,体现了本文逻辑的严密性,这篇奏疏因而产生了巨大的逻辑力量。

(4)要想进谏成功,还需有高超的说话艺术。从文章的用语上看,魏征说话的高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臣闻”是奏议中的敬辞,以客观的转述起笔,口气不卑不亢,而“臣以为”有自以为是的嫌疑,带着争辩和教训的语气。魏征始终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是君臣关系,尊卑有别,因此谦称自己为“下愚”,而尊称唐太宗为“明哲”,在话语逻辑上暗含了“明哲”的必然而唯一的选择。“诚能”表示希望和商量的口吻,委婉之中令人易于接受,而“是故”是论述和归纳的口气,较为生硬且给人以距离。魏征是一个敢于直言正谏,又讲究说话策略,既敢直指时弊,又能把握分寸,既忠于职守,又道言慎行,既有浩然之气,又能体物察人的贤相。

4.魏征为什么劝谏成功?除了强大的逻辑力量和高超的说话艺术,还少不了魏征的苦心与胆识。

补充背景介绍: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从谏如流,不敢滥用民力。到了贞观中期,随着功业日隆,逐渐骄奢威福,役使百姓,且“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忘乎所以,大臣们噤若寒蝉。贞观十一年,针对这些情况,魏征连上四疏,本文即其中一篇。

从上可看出魏征敢于进谏的人格力量。 三、归纳小结

魏征劝谏成功因三个方面的要素:强大的逻辑力量、高超的说话艺术,以及魏征的苦心与胆识。 四、作业布置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两篇文章在劝谏艺术上的不同之处。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简案【教学目标】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疏”的文体特征,理解文中进“谏”的主要内容。2.理清文章的思路与结构,掌握文章的说理方法,感受其论说的逻辑力量,学习其高超的劝谏艺术。3.体会魏征上疏的苦心与胆识,直言进谏的人格力量。【教学重点与难点】理清文章的思路与结构,掌握文章的说理方法,感受其论说的逻辑力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mmpw8febz9x6b742rz56u75f0b43501d9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