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里的钟乳石》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表缓慢变化”单元中的《溶洞里的钟乳石》一课。
对于教材,我是这样理解的: A 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主要围绕“作用与平衡”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初步向学生渗透自然界的物体永远都处在相互作用之中。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地表形状改变的诸多外力因素。就这一课来说主要通过学生关于钟乳石形成原因的猜测和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通过相应的模拟试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作用与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断进行、永不停息的复杂过程。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B 学情分析
从小学生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体系上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几年的科学课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缓慢变化有一定的认识,而由于河北的临城有溶洞,多数的同学应该有参观的经历。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C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钟乳石的有关图像提出关于钟乳石的各种假设。 2、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用文字的语言赞美钟乳石构成的千奇百怪、扑朔迷离的景象。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钟乳石、石笋以及石柱的成因。
教学重点及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关于钟乳石形成原因的猜想和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D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形成问题
播放课件——《美丽的钟乳石》并做如下讲解:
多媒体出示钟乳石的不同形态,光怪陆离,学生欣赏,同时认真思考关于钟乳石你知道什么?
通过利用多媒体再现自然美景,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有些学生可能没见过钟乳石,用视频感性材料形象地展现不同钟乳石的特点,便于学生观察比较。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信息加工理论上看,这对学生而言,既要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又要有一定的信息储备及信息处理能力。为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并善于利用环境、活动、设备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学生需要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 “愤”、“悱”状态,实现由“无疑”到“有疑”的转化。在这里,通过观看美丽的钟乳石的视频,学生已经处于“有疑”的状态,能够提出许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如:1.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2.钟乳石是由什么构成的? 3.钟乳石有哪几类?
4.钟乳石是在什么环境下才有的? 5.世界最大的溶洞是在哪里?有多大? 6.钟乳石有什么用途? ??
(板书:有重点的板书学生提的问题)
这样,教师就可以从容的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钟乳石的形成”。使课堂成功的导入到对钟乳石形成的探究之中。 二、科学探究
㈠猜想与假设
猜测钟乳石的形成,即:让学生有理由、有根据地猜测钟乳石的形成是受到了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性学习中的方法与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中具有其它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课程标准》中猜想与假设是指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经过思维的冲突与再加工后形成的一种假设结论。因此我们要想法调动学生把旧知识与目前猜想的新问题相结合。有了猜想与假设便有了有计划有目的实验和观察。因此,此处的猜想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对后面的设计实验起到了先导作用。
1、提供基础。
第一:多媒体出示设计提示:“钟乳石主要是由石灰岩构成的,石灰岩形状的变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
第二:强调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和去猜测
学生在以往的科学课中已经学习了热胀冷缩原理、酸雨的危害??在生活当中见到过。
完成以上准备后再让学生大胆猜想。 2、大胆猜想。
学生认真思考,自己做出猜想。 3、交流猜想。
① 小组内的交流讨论:。 ② 各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
学生的猜想与假设是一个发散与集中的过程。在大胆猜想这个环节,我们说:猜想是学生接触到问题后,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依靠直觉而做出的各种假定,不需要考虑问题与猜想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因此思维常常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非逻辑的、发散的状态。这个时候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有利时机,因此这个时候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猜测有钟乳石的形成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而“交流猜想”这个环节就是个假设的环节。假设是在猜想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排除掉一些不可能的猜想而得到的较为科学的假设,需要一种逻辑的聚合思维。通过两个步骤1、小组之间的交流发言2、老师以“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追问学生,这样能使学生对前期的活动、数据、现象等进行反思从而促进思维的卷入,(思维的集中)。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又使学生相互之间受到启发,进而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设。为后面的设计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③教师以板书整理学生的发言。
学生可能会想到的因素有:
温度 地下水
钟乳石的形成可能与 空气 石灰岩
?? ㈡模拟实验: 1、
稀盐酸和石灰石的反应
学生小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实验,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中的大量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
实验后交流:说实验现象,说明什么?追问:由此又想到了什么?所有的实验尤其是模拟实验之后都要有一个推想的过程,因为实验毕竟不是事实,追问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实验现象推想钟乳石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
2、
模拟钟乳石的实验
(多媒体出示用模拟钟乳石形成的录象)
用苏打晶体模拟钟乳石形成的实验中,由于该实验耗时较长,可由教师提供材料,动员学生课后在家里完成。此处为便于学生的课上分析,将课前老师做的实验的几个步骤阶段展示给学生。这种采取实验例证的方法,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交流与总结。
㈢交流和总结钟乳石的形成。
1、学生回忆以上两个实验,小组交流推断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汇报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把其他小组的研究与本组做对比,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记录有价值的发现、积累别的小组的发言,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
2、多媒体出示影响钟乳石形成的各种因素:温度变化、地下水、空气、酸的溶蚀……
利用视频这样一个清晰直观的工具,可以使学生对上课未猜想到的因素和未
能亲自验证的猜想进行补充,也是对学生课堂探索的一个总结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拓展延伸
出示一段关于“钟乳石的破坏”视频资料, 提出新问题:保护钟乳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通过多媒体出示钟乳石的现状,唤起学生保护钟乳石的情感,使学生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的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人的发展应该遵从自然发展规律,和大自然和谐共处,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达到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及各项探究能力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