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经典人格理论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人格理论(personality theory)是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人格的一套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主要有精神分析论、人本论、特质论和学习论。由于人格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人格心理学家研究取向的不同,这四种研究取向的人格理论都各有其优缺点。每一种研究取向的人格理论都能为我们提供观察人格的一条途径。我们应博采众长,加以综合,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一、人格的精神分析论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根据其多年对精神病人的诊断、治疗和病理研究,而在20世纪初提出的心理治疗和解释人性的系统理论。他认为,要理解人格必须探寻人格的潜意识领域。自从弗洛伊德提出他的人格理论以来,后继者们一直在修正他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荣格的人格结构论以及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的人格类型论都是典型的代表。下面将概要地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体系庞大,包罗万象。他的人格理论强调人是受潜意识本能驱动的,幼年生活经验决定个人今后的命运。这个以潜意识本能驱力为中心概念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也被称为精神动力学理论。

1.人格结构。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是一个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结构组成的动力系统。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活动的结果。 本我(id)是唯一与生俱来的人格结构,由生物本能和欲望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行事,而不顾及任何生理上或社会性的限制,并要求立即得到满足。当婴儿看见他想要的东西时,不论这东西是否是别人的或可能有害的,他会不顾一切要得到它。即使长大成人了,这样的“反射动作”也不会消失。本我为人格的活动

提供能量,这种能量称为力比多,它源自人的生的本能。本我的冲动都是潜意识的,是我们知觉不到的。

在新生儿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头两年,人格结构的第二个部分自我(ego)逐渐发展起来。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行动。自我的任务是在衡量现实条件下,满足本我的冲动。由于本我冲动通常不为社会所允许,所以自我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冲动保留在潜意识中。自我不同于本我,能自由地运作于知觉到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之中。

当儿童成长到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superego)开始形成。超我所代表的是社会要求,特别是来自于父母的价值和标准。超我的一部分称为良心,是个人的道德标准。当个人的行为违反了这种标准时,便会受到良心的责备而感到内疚。超我的另一部分称为自我理想,是个人在幼年时受到父母赞扬或奖赏的那些行为。自我理想是个人的目标和抱负的源泉,当达到这种标准时就会为此而感到自豪。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缺乏控制力的超我可能使一个人成为不良少年、罪犯,或具有反社会人格,而一个过度严格的超我则可能使人产生压抑感或难以承受的内疚感。

人格结构的三部分常常处在相抗衡的状态之中。健康人的自我会防止本我和超我过分操纵其人格,自我的目的是找到一条途径能同时满足本我和超我的需求。不过,这往往是相当困难的。人的潜意识是人格三部分的战场。自我既要与现实保持联系,同时又要协调人格的其余两部分的要求。

2.人格动力。弗洛伊德把人看成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该系统的能量源泉均来自本我。力比多的活动是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并寻求立即求得满足,求得快乐,因而不可避免地与超我发生冲突而引起焦虑。为了减少焦虑,自我就发展出一套

防卫机制(defense mechanism),其目的是防卫自己,以减少因超我与本我的冲突所产生的焦虑。自我防卫机制种类很多,主要有:(1)压抑(repression),在心理上把源自本我但不为社会允许的欲念压抑到潜意识之中而不让它出现在意识中;(2)否认(denial),在心理上不承认已发生的事实;(3)投射(projection),将自己不为社会接纳的欲念加在他人头上;(4)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加以扭曲,给出合理的解释,如“酸葡萄心理”;(5)转移(displacement),因需要无法直接得到满足而转移目标,以间接的方式加以满足;(6)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行为上的表现恰与内心隐藏的欲望相反,“伪君子”就是这种反向作用的行为表现;(7)补偿(compensation),发展个人其他方面的长处来弥补已有的缺陷;(8)升华(sublimation),将不为社会允许的欲望转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而表现出来。防卫机制虽然是由个人的自我在使用,却是潜意识的,个人并不觉知,并且大多数防卫机制是偏离现实甚至扭曲现实的。因此,如果过分地使用防卫机制也会导致心理疾病。

3.人格发展。弗洛伊德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年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力比多的兴奋和满足中心,此区域称为性感区(erogenous zone)。据此,弗洛伊德把心理性欲发展划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五个阶段。儿童在这些阶段中获得的各种经验决定了他们成年后的人格特征。

(1)口腔期(oral stage)。0~1岁,婴儿的活动大部分以口腔为主,诸如吸吮、咬、吞咽等。口腔便成为快感的中心。口腔期有两类行为反应:口腔摄入行为和口腔攻击行为(咬人或吐出)。如果婴儿的口腔被过度满足,其成年口腔性

经典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personalitytheory)是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人格的一套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主要有精神分析论、人本论、特质论和学习论。由于人格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人格心理学家研究取向的不同,这四种研究取向的人格理论都各有其优缺点。每一种研究取向的人格理论都能为我们提供观察人格的一条途径。我们应博采众长,加以综合,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一、人格的精神分析论精神分析(psycho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ly3n1mhmv6msol1o4w75dq8n1si8z00uc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