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发展路径探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发展路径探究

作者:于金翠 房洪杰 乔仁洁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30期

[摘 要] 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既是新工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企业持续创新的必然路径。近十年来,我国多部委连续出台了约20份涉及人才培养的政策性文件,并将校企融合协同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加以界定和研究。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和实践探索持续推进,并不断呈现多元化、多模式发展趋势。 [关键词] 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新工科

[基金项目] 山东省2018年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Z2018X101);山东省职业技

术教育学会2019年度科研课题“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ZJXH2019213)

[作者简介] 于金翠(1978—),女,山东高密人,教育学硕士,烟台南山学院图书馆馆员;房洪杰(1977—),男,山东青岛人,博士,烟台南

山学院工学院副院长、教授;乔仁洁(1979—),男,山东青岛人,烟台南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 G64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0-0050-02; ; [收稿日期] 2019-10-23

一、推动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时代在呼唤

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原有的人才标准已难以应对各种挑战。作为企业人才输送端的高校同样需要走教育改革之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一大批新工科专业应运而生;传统工科专业不断升级与突破,探索与多种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发展模式。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培养适应新经济形式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二者的共识。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不仅仅满足于高校与企业进行的环节性、阶段性合作,而是以二者共同作为教育主体、共同参与教育全过程、共同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协同育人模式。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既是新工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企业持续创新,促进社会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推动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国家在行动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经济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十年来,国务院、教育部、科技部及其他多部委连续出台了约20份以新工科、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等人才培养为主题的政策性文件,并将校企融合协同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加以界定和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动校企合作制度化,为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的制度化、法治化建设提供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为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提出纲领性要求,强调深化产教融合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树立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观,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此外,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也有效地推动了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

三、推动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实践在突破

随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高校办学定位向应用型转变,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近十年我国的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发展层面在不断提升。 (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蓬勃发展

教育部、财务部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又称“2011计划”,旨在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有机结合,提升我国人才、学科、科研等三位一体创新能力,以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1]。计划引导高校积极与企业合作,集聚创新团队,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实施载体,协同培育创新人才。300余所高校百余家企业积极参与协同创新中心的创建。共15家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通过“2011计划”认证。计划的实施为校企融合创新、协同培育创新人才开创了新模式。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供新范式

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创立培养人才新机制,校企融合协调培养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新工科人才。该培养计划为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提供了新范式,并且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取得了较大成功。教育部于2018年开始推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加大深度融合力度,进一步推进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实践。目前已有300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建设高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智慧学习工场提供新载体新平台

我国自2017年开始启动智慧学习工场2020项目。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成果与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机制相结合的新型开放实验平台和推动知识、技术、产品与企业深度融合的新载体。目前,我国已经在先进设计与增材制造、网络安全等5个领域开展实验试点工作。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学习工场由两家企业和27所高校共同构建,先进设计与增材制造智慧学习工场包括1个智慧学习平台、10个中心和1個实习实践基地。今年出台的《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指引》为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提供了打破教育界与企业界藩篱的广阔平台。 (四)“1+X”证书制度提高大学生参与主动性

我国正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路径。共同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1”代表学历证书,“X”代表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才制度是其有效措施之一。校企融合要将证书培训内容及其要求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鼓励大学生转变学习观和学业观,注重自身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2]。目前,我国已启动建筑工程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等5个职业技能领域试点。 (五)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将成为新推动力

《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将产教融合型企业定义为: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高等学校办学和深化改革中發挥重要主体作用的,具有较强带动引领示范效应的企业。今年10月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具体实施方案,将充分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主体作用,为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提供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产教融合的平台战略[3]。 四、推动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未来在创新

随着产教融合被写入我国经济强国建设发展战略史册,高校与企业将进一步打破思维枷锁,破除领域藩篱,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将稳步推进并不断呈现多元化、多模式发展趋势。 未来,协同创新育人将成为校企融合不断深化的重要衔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不仅将促进高校新工科建设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随着信息化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普及,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将通过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智慧化平台相互嵌入。随着校企融合不断深化,企业的育人主体作用将更加充分地发挥,大学生因其参与校企融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被调动和开发,自身或将成为协同育人的重要主体。另外,由于我国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和新工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生态环境,因此,校企融合协同育人质量保障体系也将日益健全。 参考文献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发展路径探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新工科背景下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发展路径探究作者:于金翠房洪杰乔仁洁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30期[摘要]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既是新工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企业持续创新的必然路径。近十年来,我国多部委连续出台了约20份涉及人才培养的政策性文件,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lxuu6am936h1tx45d7638ccg96n4k006x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